「五一」黃金週 是休閑還是遭罪

在內地,7天的「五一」長假期間有上億人湧往全國各旅遊景區,又領教了一番以出行難、人山人海、物價暴漲為特徵的「黃金週」。日前,大陸媒體就黃金週假期的利弊存廢問題展開了討論,有學者倡議廢除黃金週或呼籲對假期進行調整。

旅遊像衝鋒陷陣


5月2日,北京故宮遊人如潮。(TEH ENG KOON/AFP/Getty Images)


「五一」黃金週,大陸各地風景區人山人海。北京地區各處名勝古蹟也都被人潮塞爆。北京市假日辦公室統計,以故宮為例,每日最大接待遊客量約為五萬人,但5月1日湧進7.37萬人次、2日更擠進11.48萬人次,超過適宜接待量的2.3倍。故宮緊急開放停車場等空地,以容納大批遊客進場。北京動物園黃金週期間每日有多達10萬遊人,不得不延長開放時間,園內的熊貓及其他動物因此被逼「加班」娛賓。有人戲稱,「動物園裡最多的動物是人」。此前大陸官方新聞發布會的消息說,預計今年「五一」的出行人數可望超過1.5億人次,創歷史新高。

據新近的報導,眾多趁假期出遊、滿懷期望一覽名勝的人們,在經歷「黃金週」之後留下的卻是失望。黃金週從一出門就感到寸步難行,交通擁擠不堪,各旅遊城市和景區到處人潮如蝗蟲過境,各旅遊景點、飯店、甚至各個風光明媚的山頭,但見萬頭攢動,拍個照、吃個飯、搭個纜車,都得抓緊時間搶鏡頭、等坐位、排長龍,原本是悠閒適意的觀光旅遊,變得像衝鋒陷陣一樣,令人興致一掃而光。

有報導指出,一到集中長假,所有消費都瘋狂漲價,已成了定律,著名景點的門票價格在「五一」期間紛紛「魚躍龍門」,「黃金週」變成了「宰人周」。 如,北京郊區的延慶野鴨湖,門票從20元突漲至50元,告示上還說會漲至100元,許多不知情的市民攜家帶眷來此度假,發現門票漲了2.5倍後,當場大罵公園「搶錢」。據悉,廬山門票從135元漲到180元,嶗山門票從50元漲到70元,曲阜三孔門票從105元漲到150元,雲臺山門票從120元漲到150元,泰山的門票也上漲了35元……

  有網民總結黃金週為「三個糟蹋」:糟蹋景致,「到處都是人,還能看到甚麼?趕上點,你光看滿街人頭;趕不上點,你就看遍地垃圾」 ;糟蹋遊客,「要看景,你得扒開人群;要玩物,你得排隊;吃個飯都得先把眼睛累個半死,找飯店都不好找」 ;糟蹋時間,「七天累個半死,只換來一堆照片。而且,(黃金週)前後兩個禮拜,還得沒雙休地連軸轉」 。許多人跟帖響應:「黃金週,不過是一種暴飲暴食,痛快了一時,卻容易得病。勞動者,空有假期的形式,但並沒得到真正的休息」…… 而不想「受罪」的人,多是在家裡睡大覺。

文化古蹟超負荷

「黃金週」帶來的大批遊客,使得很多風景區和文化遺址完全超過承載力,過度踩踏和濫用已使許多自然景觀遭到嚴重破壞,文革浩劫後殘存的歷史文化遺蹟更是雪上加霜。
曾是明清兩朝皇宮的北京故宮,每日的適宜接待量為3萬人,最大為5萬人、極限為8萬人。而此次「黃金週」裡,故宮的日接待量是最大容量的2.3倍。有評論說,過去進故宮遊玩,必須穿軟底鞋才准,而如今,故宮1天中就得承受住20多萬隻鞋底的反覆踩踏,不難想像故宮在痛苦中呻吟。


  有評論指出,僅有200多年歷史的美國,其已經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景觀在數量上無法和我們中國相比,可美國人為了保護其國內的世界遺產,不管是甚麼時候,無論訪客有多少,都始終嚴格限制參觀者數量,一天賣出一定數量的門票就不再接受參觀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這個擁有五千年歷史和豐富文化遺產的泱泱大國,為甚麼不能學一學呢?評論說,為瞭解決景區遊客屢屢超載的問題,全國各地曾經紛紛召開貌似公開、公正、公平的價格聽證會,但事實證明,人們當初希望借漲價來限制客流的做法是行不通的。最根本的只有一條出路——那就是強制實施限客。要不然,中國的世界遺產離被迫退出《世界遺產名錄》的時日就不遠了。

目的是拉動消費

7天的「五一」黃金週,不少人解讀為政府規定的強制休假周,但專家指,黃金週制度並非為休假設計的。1999年,國務院公布了把「五一」「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週末雙休日拼接湊成連續7天的長假,藉此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集中旅遊,從而拉動消費、刺激內需。

  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教授說,休息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他認為,黃金週在制度設計上更強調拉動內需,而不是完全從保證勞動者的休息權來出發的。拉動內需,就意味著一部分人要增加對另一部分人的服務和勞動量。這就從根本上造成了黃金週期間勞動者休息權的失衡,因此,「拉動」的實現是以相關行業勞動者被迫超時工作、休息權受侵害而為代價的。

  調查發現,黃金週期間,交通、旅遊、餐館、環衛以及商企等行業的一線員工不僅得不到休息,還必須超時工作。環衛部門在黃金週的垃圾高峰期,工作量比平常高出至少1/3。另外,加工型生產企業的一線工人也都常年沒有黃金週。而對農民而言,黃金週基本沒有實質意義。

  相比之下,政府部門除了公安、交警、旅遊等部門外,基本處於「半休眠狀態」,大多數政府工作人員可以得到很好的休息,政府機關的休假制度落實得比較規範,年假、探親假再加上三個長假,一年能有近2個月的休假時間。

經濟效益遭質疑

1999年出臺的黃金週措施,當時是為了拉動內需、促進消費。據北京旅遊部門的官方統計,在1999年「十一」的第一個黃金週裡,內地出遊人數達到2800萬人,實現旅遊收入141億元;2000 年的「十一」黃金週裡,旅遊人數「井噴」般高達5980萬人次,旅遊收入230億元;從2001年至今的6年中,全國黃金週年均增長速度都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官方稱,目前每年三個黃金週的旅遊人數和旅遊總收入已佔到當年國內旅遊市場總量的1/4左右。

  但清華大學進行的一項專門研究表明,從2000年到2005年6年間,實施黃金週的5月和10月的消費品零售總額相對於其他月份而言,並沒有出現所謂的消費高峰。因為從全年12 個月的值來看,5月和10月零售額之和原本就佔全年的1/6,即16.7%;而在實施黃金週後的每年裡,此項比重一直在17%左右,最低年份2005年僅為12.1%。研究還發現,從旅遊收入增加量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加量中的比重來看,黃金週對消費的邊際貢獻在遞減。

  中國社科院旅遊研究中心副主任戴學峰認為,實施延長節日的做法僅僅是使旅遊人數和消費更集中了,並沒有「創造」出更多的旅遊消費。事實是,絕大多數旅遊者一年甚至幾年才有一次旅遊的實力。黃金週對拉動內需的作用一點都沒有。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如果看看黃金週對經濟的貢獻,其影響正在接近零。」

廢除不那麼簡單

據報導,幾年來對於黃金週,從專家學者到普通百姓,非議的多,贊同的少,廢除黃金週的呼聲一直不斷。有關機構2006年一份關於「黃金週去留」的民意調查顯示,超過80%的調查者表示認同「黃金週應該改為可自由支配的假期」。但法新社引用專家的話分析說,取消中國的黃金週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

  有評論指出, 「黃金週」拉動消費需求的作用已經不再,只不過是被繼續利用,以不平等市場交易規則和犧牲多數民眾的利益滿足個別利益集團的暴利需求。有關的統計數據一再顯示,國內居民的消費需求降到了最低點,當民眾普遍貧窮時,生活消費自然減弱,靠黃金週漲價這樣巧取豪奪的方式,只會加速消費萎縮的步伐。
本文留言

作者看中國記者李中平綜合報導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