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何殺死我們的產業
澳中自由貿易協定符合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嗎?這是工黨週末要在全國會議上討論的一個主要問題。澳大利亞製造業勞工聯盟(AMWU)已經出爐一份研究報告,認為這樣的一個協定將導致製造業損失十七萬個工作崗位,抵消了給農業和礦業創造的五千六百個和六千八百個崗位,淨損失十五萬八千個工作崗位。
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例子,比政府依賴的報告更有可信性。政府依賴的報告顯示一個成功的貿易協議,包括農業的,十年後讓澳大利亞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九億四千四百萬美元或者說增長千分之一。
批評AMWU的人,包括陸克文(Kevin Rudd)和霍華德(John Howard)可能駁回這份研究。但對政府已經和新加坡、泰國和美國簽署的三個自由貿易協定的分析就不是那麼容易打發的了。分析顯示,平均商品貿易赤字加起來已經擴大到一百一十億美元——等於2006年全年商品和服務貿易赤字總額。
把這三份協議放在一起看,出口年增長率6.4%,而進口年增長率是21.1%。這已經導致製造業損失兩萬六千個崗位,而且在農業和礦業方面沒有明顯的就業增長。
AMWU報告的作者,包括曾參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辯論的加拿大汽車工人聯合會經濟專家斯坦福(Jim Stanford),嚴厲攻擊莫那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政策研究中心為外交和外貿部提供的新古典主義總體均衡模式。
AMWU的論表認為,莫那什模式假定工人「總是有工開,不需要擔心工作低下,因為所有工作都是一樣的工資率……(而且)公司不能逃離國家尋求較低的生產成本。」
AMWU的論文指出,莫那什模式假定自由貿易協定產生生產力增長,因此難怪該模式會「預測」累計經濟效益,但這些效益也不比最初的猜想強多少。根據加拿大的經驗,自從自由貿易協定簽署後的十五年裡,生產力累計落後美國10%。
澳大利亞政府推動對華自由貿易協定的背後是天真的競爭信念。但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數據,中國一個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時薪是0.67美元,澳大利亞產業怎樣和中國產業競爭?
對華自由貿易協定更可能的結果是貿易自由化,加速澳大利亞公司轉到中國投資利用低成本優勢的進程。
儘管礦業繁榮,但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已經達到五十億美元一年。澳大利亞的出口幾乎全是資源——基於農業和礦業的資源,AMWU的報告認為,即使進一步貿易自由化這些出口也未必真的增長。
中國主要的出口越來越偏重於先進的製造業產品,而這些一般是三倍於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的國家的商品。報告認為它們是為了創造、塑造和覆蓋市場而設的。
且不管自由貿易協議,考慮到澳大利亞從中國進口的主要產品是電腦、無線電通訊設備和機器,以及服裝、紡織品和鞋類,中國到澳大利亞的出口增長可能比澳大利亞到中國的出口增長快得多。
即使簽署了協議,中國未必願意開放農業,因為它的城市不能吸收目前的農民工,而且關稅保護的缺席不能制止中國繼續發展自己的產業政策。它也不會向獨立工會打開勞動力市場或者允許匯率升值,除非這些符合中國的利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
來源: 澳大利亞《世紀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o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