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揭密中國假文物地下生產過程(圖)

 2007-04-09 06:2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現在文物市場上最怕的就是遇上假貨。就算是摸爬了幾十年的行家,稍微不留神,也可能會受騙上當。

  假貨贗品充斥市場 古玩行家竟遭迷惑

  林清是一位來自香港的古董商,2005年6月的一天,他途經上海的時候聽朋友說,一位臺灣人手中有一塊成色非常不錯的田黃石印章要出售。

        通過各方朋友的介紹,林清見到了這塊石頭的持有者。

  劉太乃:「我就把(印章)拿上來給他看,他一看就很高興,好東西。」

  林清:「它剛好中間是白色的,以我的推測的話,這個東西,應該是沒錯,因為當時是是自然形成的。」

  沒有過多的討價還價,林清爽快的以63萬元買下了印章。印章到手之後,林清拿著這塊石頭向朋友們炫耀了一番,沒想到卻發現事情有些不對頭。

  林清:「行家看了以後,有的人說這個東西,不錯,有的人說這個東西不對。」

  林清對自己的眼光很自信,可是朋友們又都是這方面的專家。一時間林清心裏開始打鼓了?為了弄個明白,林清立即坐飛機來到了北京,在中國最權威的鑑定機構,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對這塊田黃石進行最終的檢測。

  根據紅外線對材質的分析,這枚印章的材質與田黃石的譜線顯示相差很遠,而與綠泥石非常接近,綠泥石是一種非常普通的石材,價格也很低廉。

  檢驗中心主任:「(綠泥石)常見不排除有黃色,還有一種呢也不排除的人工加色。」

  專家的解釋,讓林清的心徹底涼了下來,這筆買賣不但讓自己損失了一大筆錢,而且在收藏界這麼多年,出了這種事也是顏面掃盡。於是他找到了賣家劉太乃,要求退貨。劉太乃卻說按照古董收藏界的行規,買了假貨根本不會退換。

  無奈之下,林清將劉太乃告上法庭,法院經過調查,最終判決解除雙方訂立的買賣合同,被告劉太乃返還原告林清買石頭的全部款項。

  林清通過法律渠道最終要回了當初買田黃石的錢,但是家在西安的張英群,卻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了。

  張英群是西安市篆刻協會會員,家住在西安市景龍巷。在篆刻之餘張英群也收藏一些古玩,他的屋子裡擺滿了各種藏品。前不久經過朋友介紹,張英群在西安古玩市場買了一個據說是唐朝的銅鏡,花了六千多塊錢。

  張英群:「看鏽斑很像真的。」

  張英群買的這個銅鏡叫海獸葡萄鏡,上面的圖案有獅子和葡萄,尤其是上面還刻有一些篆字,這讓張英群非常喜歡。然而當他把銅鏡拿回家,給識貨的朋友看時,竟然有人說這是假的。

  張英群:「當時這個鏽斑是突出來的,我一個朋友用刀子一刻它就掉了,你看現在都平了。你現在要再用一刻刀還能把它弄掉。這就證明是人為做上去的。」

  花了六千多塊錢買了一個價值只有幾百塊錢的銅鏡,這讓張英群得到了一個教訓。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輕易去古玩市場買東西了。

  張英群:「現在造假的東西應該佔到市場的95%,應該是這樣講,我個人這樣認為。真的很少,大到青銅器,小到印章,只要有經濟利益的驅動,就有假的。」


真真假假難辨 古玩市場一探究竟

  張英群說古玩市場上絕大部分都是假的。是不是有點聳人聽聞呢? 古玩市場真的如張英群所說的那樣嗎?記者深入西安古玩市場進行調查。

  記者:「這個怎麼賣?」

  攤主:「這個要1萬6,這是百分之百唐鏡,海獸葡萄鏡。」

  而在另外一個地攤上,同樣是唐代的銅鏡,價格卻相差甚遠。

  記者:「你這個怎麼買的?」

  攤主:「六百。」

  記者:「你要是上萬塊,我還敢相信這是真的,六百塊錢,那絕對是假的。」

  記者又走進一家店舖,點裡的銅鏡又是一個價錢。

  記者:「這怎麼賣的?」

  老闆:「八千。」

  記者:「這麼貴啊?」

  記者提出要看一些真正古代的青銅器,店老闆從角落裡拿出一個鼎來。

  記者:「哪個朝代的?」

  老闆:「西周的。」

  記者:「多少錢?」

  老闆:「你打算掏多少錢?」

  店老闆沒有直接說價錢,而是拿出另外一件青銅器給記者看。在記者的追問下,他才報出了一個價格。

  記者:「那個鼎要多少錢?」

  老闆:「15萬。」

  同樣的海獸葡萄鏡,價格從600到16000,即使對張英群這樣的內行來說,也很難當場辨別真假。於是,記者就在西安花1000元買了一個號稱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爵,請文物鑑定專家來辨別真假。

  在北京市潘家園古玩市場的三樓,有一個文物鑑定中心,記者首先來到了這裡。在交了一百塊錢鑑定費之後,見到了鑑定中心的專家。

  專家:「這東西從造型來說,是商代的,就是紋飾不好。」

  記者:「您看這鏽像哪個朝代的呢?」

  專家:「有一千多年吧,像是宋代仿的。」

  記者:「這東西能賣多少錢?」

  專家:「在潘家園市場,能賣一千塊錢。」

  為了進一步確定這件銅器的真偽,離開了潘家園之後,記者又來到位於琉璃廠的中國收藏家協會。身為鑑定委員會秘書長的劉建業對記者所購買銅器的鏽斑產生了懷疑。

  鑑定委員會秘書長 劉建業:「這個鏽有做舊的痕跡。作假者做的時候還是下了一點功夫的,一般的收藏者都有可能認為是真的。但是有一個最大的破綻,銅鏽有三層,紅斑綠鏽。底子在銅鏽的上面不是在它的下面。」

  為了更形象的展示這個鏽的問題,劉建業拿出一個玻璃片,在銅器上面輕輕一刮,上面的綠鏽成粉末狀掉落。當玻璃片刮到立柱的時候,突然其中一個立柱出現斷裂。

  劉建業:「這是粘上去的。你看這個岔口,證明還是新銅。」


追根溯源 探訪文物做假作坊

  記者拿著青銅爵請文物專家鑑定,兩位專家都告訴記者,這個爵屬於仿製品,但到底是哪個朝代仿製的就不好說了,潘家園的一位專家認為,這可能是宋朝仿製的,因為從銅鏽的程度看,應該有千年左右的歷史。


可是,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其實這樣的爵,在河南許昌的作坊裡,只需要兩個星期就能做出來。

  在許昌洋帆古玩市場,記者找到了一個女老闆,店裡的這些東西都是在他們家裡做出來的。記者提出要看一下生產過程,她就帶著我們來到了她的家裡。這是一個兩層樓房的小院,加工青銅器的工廠就在她家樓上。

  在一間面積不足20平米的屋子,記者看到窗戶下面有四張簡易的工作臺,三個工人正在埋頭工作。老闆告訴記者市場上賣的那些所謂的古代青銅器,大部分都是他們加工出來的。在這裡,記者看到了一個銅鼎,和西安市場上賣價15萬的那個幾乎一模一樣。

  老闆:「運氣好的話,在市場上能賣一百萬。你們要是要的話,兩三萬吧。」

  一個在市場上能賣到15萬的青銅器,在文物造假作坊只需要幾千塊錢的成本,這些青銅器是怎麼做出來的呢?

  老闆:「咱仿的跟人家仿的還不一樣。人家是在新坯子上襄上幾塊(老銅皮)就好了,咱這個是全包皮,打磨掉。」

  記者從一個工人手裡拿起一個正在加工的青銅器,上面還有兩塊沒有貼好,裡面新的銅皮還看得非常清楚。在這個工作臺則是一個完全還未加工過的新坯子。

  老闆:「這個是新的。然後把老料全部包上去。」

  老闆所說的老料就是這些從外面買回來的廢舊銅器,經過工人們認真地拼接和粘貼,就給這些新銅器包上了一個舊的外衣,使它看起來更像一個年代久遠的文物。

  老闆:「這是我們賣的大盆子,全割了,帖到那上面去了。原來的盆有這麼大,鏽比較好,全部貼上去了。」

  在靠牆邊的地上,記者看到了有一些鏽跡斑斑的青銅器,老闆說,這是他們剛剛從外面買回來的坯子。

  老闆:「這些鏽很假,還要全部磨掉,再貼上老料。」

  在坯子旁邊的一個紙箱子裡,記者還發現了粘貼所使用的膠水。

  老闆:「這些502只是打底用的,還有其他的。」

  據老闆介紹,他們家做高仿的青銅器已經有無六年了,除了這四個工人之外,還有一個師傅負責產品的把關和培訓。

  記者:「這個壺得貼多長時間?」

  老闆:「沒有二十天貼不出來的。你來了這麼長時間,才貼了這麼一小塊。」

  在樓下儲藏室裡,記者看到這裡擺滿了已經做好的貨。據這位老闆介紹,這些編鐘都已經被定了出去。

  老闆:「這些編鐘是貼的斑。」

  據這位老闆介紹,他們做出的貨主要銷往西安和鄭州,剩下的就被送到許昌古玩城出售。由於產品外邊採用的全是老料,所以一般人很難鑑定出來。有時候能賣出很高的價錢。

  老闆:「像這個大鼎,人家從俺手裡買走,四萬塊錢買的。當著我們的面,當場又賣給其他人,一百多萬,因為我們做活很仿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