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尋找徽州的文化鄉愁(圖)

 2007-03-14 23: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尋找徽州的文化鄉愁

山水徽州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游。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在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詩句裡,徽州是富貴華麗之鄉。與此對稱的卻是「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的淒然。古徽州本來山阻壤隔、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出產難以自給,故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之說。由此徽州男子年少就必須出門謀生,這就所謂「十三四歲,往外一丟」了。其實,徽州成為商業和文化的重鎮,源於中國文化和經濟南移的宋朝,一直到明清徽商迅速地崛起。

  徽州各大族姓,均為魏晉之亂到唐末之亂中由中原遷移而來,不乏顯赫世家貴族,保存至今的各家族譜均提到這一點。每逢北方兵荒馬亂,徽州特殊地貌便成了避難的天然屏障。歷史彷彿風雨中飄來蕩去的孤舟,而徽州就是港灣。

  古徽州包括安徽的績溪、歙縣、休寧、黟縣、祁門和現已劃歸江西的婺源,面積一萬三千平方公里。村落、會館和城鎮、書院、祠堂、牌坊、橋與人、黃山松和三雕、古戲臺、新安江、齊雲山等。

  徽州民居

  徽州村落是農耕社會文明的見證,通過對西遞和宏村這兩個村落的探源與考證,展現了徽州民居、民俗、小巷特有的風情以及徽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活觀念。

  三個徽商的故事,僑居杭州的胡雪岩、僑居蘇州的吳士東、僑居揚州的江春這三個徽州商人的不同的人生遭遇,徽商所創造的巨大財富、誠信的經營理念以及亦官亦商的商幫意識。其中大鹽商江春的故事頗顯徽商的豪綽。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揚州瘦西湖遊覽的時候,感慨道:這裡的景色如果有了白塔,幾乎就是京城的北海了。第二天,乾隆再次坐畫舫遊覽瘦西湖,竟然看見一座豎立在湖邊的白塔。這一夜之間出現的白塔,就是江春用鹽堆砌起來的。

  除了「無徽不成鎮」、「無徽不成商」之外,徽人十分重視教育,可謂「十戶之村,不廢誦讀」。也因此徽州素有「東南鄒魯」、「程朱闕裡」之譽,私塾發達,人才輩出,僅黃山山麓一條小溪居然一溝三狀元、三丞相,又如明代婺源坑頭一門出了十多位進士,有「一門九進士,六部四尚書」之稱,雄村明清兩代出了40餘個進士,現在還有牌坊「四代一品」和「父子丞相」。《四庫全書》收編著作總數3461種,其中徽人所著197種,佔收編著作總數的十八分之一,嗣後名人著作更不少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