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香港社會相信曾蔭權 "必然當選",所以沒有香港媒體討論曾的勝算,反而是對曾蔭權過去的政績進行點算。
《明報》以《承諾多多、市民藐藐》為題,指曾蔭權為長者、弱勢社群、中產等許下種種的承諾,但市民都普遍投下不信任票,並報導說市民認為政府在普選、民生、就業和食物安全等方面都沒有功績可言。
香港社會也特別關注曾蔭權在減稅面的承諾,因為曾蔭權過去曾批評民選議員的減稅加福利的建議。
另外香港政府曾以稅基太窄為理由而提出需要開徵銷售稅,令社會上部分人士認為曾蔭權最新政綱是在為選舉 "派糖",形容他 "減稅拉票"。
《信報》和《蘋果日報》質疑曾蔭權 "減稅加開支"的定調,會違反香港政府過去奉行謹慎理財的政策。
香港媒體普遍把怎蔭權的政綱與另一參選人梁家傑進行比較,大多數輿論認為曾蔭權有執政經驗,所以大部分的政綱較為踏實。
曾蔭權的"我要做好呢(這)份工"的競選口號卻遭到學者的批評。他們認為曾蔭權不應該只當行政長官一份工。也有分析指曾蔭權為了建立 "親民形象",所以把他在2005年參選時的 "政治家"身份變成 "打工仔"。
梁家傑: 我們不是要找一個 "打工仔" 特首
會見選委會
另一方面,曾蔭權在星期五(2月2日)早上與有權投票選舉特首的選舉委員會成員見面兩小時,並接受提問。
曾蔭權表示,未來五年的香港只可以進步,他會為香港的進步提出新的指標和方向。
曾蔭權提出了要處理10個關係,當中包括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建立民主制度等。
他認為香港市民對普選有期盼,建立民主制度是價值和制度的選擇,並承諾會改善政府三司11局的分工。
他又說 "一國兩制"經過10年的實踐,很多問題已經解決,香港要成為國家金融中心,引大陸企業以香港為跳板走向國際。
他表示,有人說香港是中國的 "寄生蟲",但他認為中國香港相互的經濟發展是雙贏局面。
他提出香港和中國要保持專業關係,其中最主要是經濟和社會上的關係, "做得好"便可以在政制方面有進展。
整個會面只接受書面提問,所以會面進行期間,在現場的民主派選舉委員都站立,要求可以直接提問曾蔭權,但曾沒有回答他們。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