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中國工程師移民加拿大後的不同命運
從中國到加拿大的技術移民,因為在到達加拿大的初期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最後前途迥異。一部分人為生活所迫改行從事體力工作,並安於現狀;另一部分人不放棄自己的專業和夢想,最後獲得成功。《星島日報》昨天報導了兩個不同道路的移民案例,相信對不少技術移民來說,有一定借鑒意義。
鍥而不舍 夢想成真
當文隴秀1999年底移居溫哥華時,她選擇在卑詩水電公司(BC Hydro)附近居住,心中就有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進入水電公司工作。當時丈夫叫她別做夢,但她堅持,並且在5年後夢想成真,擔任該公司高級工程師,干回本行。
現年44歲,來自中國西安的文隴秀表示,移民前做了逾10年電子工程師,擔任電力工程式控制制和保護的工作,負責海外工程,經常到非洲、埃及和馬來西亞等地公幹。
文隴秀想到自己未做過加拿大的工程,不妨一試,同時也為了女兒日後的教育,一家三口就來到了溫哥華。初到時,也是工程師的丈夫告訴她,不要寄望做回本行,但文隴秀不甘心,於是著手求職,並給自己定下兩年時間,不成功就回國。
文隴秀每週至少發出3至4份簡歷,持續6個月都沒有回音,後來又向黃頁那些有「電子」字眼的公司,逐間致電毛遂自薦。7個月後終於有突破,她在網上找到一家新成立的洋人公司招聘技師,面試後對方更願意給她工程師的職位,雖然她當時還未取得本省專業工程師資格。她說:「那是我來加拿大最快樂的時刻,覺得新生活真的開始了。」
該公司後來獲得卑詩水電公司的外判項目,在2001年底外派文隴秀到卑詩水電公司上班參與項目,但那公司在2002年結業,幸好卑詩水電公司繼續給她不同項目做,直到2004年有空缺時正式成為全職高級工程師。當時她仍未取得本地工程師牌照呢。入職的同年她就申請了工程師牌照。
文隴秀認為,技術移民毋須立即領牌才可做回本行,最大挑戰反而是第一份工作。她說要有永不言棄的精神。她最欣賞加拿大社會鼓勵人盡最大努力,不計較成果,「這個確實是能支撐你走過任何困難。」
土木工程師油站當收銀員
吳先生2003年從中國上海移民溫哥華時,覺得踏出這一步可能為他日後的人生帶來更多機會。但移民前任職土木工程師的吳先生,現在卻在油站做收銀員。他說,抵埠後不久已放棄重操舊業的想法,因為他未能克服英語的障礙,但他並沒有氣餒,也不想返回中國,他相信終有一日可找到新機會。
吳先生在30歲決定移民,是因為看到兄姊到海外都有好的發展。當時他覺得自己在中國的英語基礎很強,又符合技術移民的條件,於是就移居溫哥華。他在移民前負責高層建築物的現場監理工作。但到加拿大之後4至5個月他就放棄了重操舊業的想法,「至少這三五年之內,是不可能考慮的。」他說。
吳先生認為,有多個障礙難以克服,最大的還是英語能力。「這裡面有幾個鴻溝是不可能跨越的,我覺得語言是每一個人最大的鴻溝。」他認為,有些第一代移民可以跨越這個英語鴻溝,但也有些人「永遠跨越不了」。
據他所知,來自中國的土木工程師近80%的人都克服不了英語的鴻溝,他說,要他以英語熟練交流專業上的規矩和術語實在很困難。「我的回歸(專業)可能是一條漫漫長路,或者是一條永遠不歸路。」
吳先生說,除了英語以外,欠缺發展前景也是一個因素。他評估大溫地區的高層建築地盤只有20個,而上海就至少有200個。雖然如此,他並不因此而感到可惜,移民前從兄姊的經歷中也知道會遇到磨難,因此覺得自己的心態和一般的技術移民不同。「他們懷著太大的夢想,懷著太多美好的東西過來,然後心中的失落和難過太多。」
吳先生認為,英語是新移民能否發揮所長的關鍵。「先把自己的語言做好,然後,也許你的聰明才智和你的才能,會在這塊土地上有所發展。」
38歲的吳先生目前在一個油站做收銀員,雖然薪金只有每小時10元,但他不認為移民的決定是錯誤的抉擇。
他說,這一兩年都不會考慮返回中國,因這裡的「好山、好水、好風光」使他留下來,目前是隨遇而安,在油站的工作也有助他提升英語能力,希望克服英語的鴻溝,然後再尋找新機會。
- 關鍵字搜索:
-
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