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品進德

古人教育子弟,寧可以沒有錢財,但不能沒有骨氣;寧可以沒有地位,不能沒有人格;寧可以失去一切,不能失去道德。一個人想要頂天立地,做到所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的坦坦蕩蕩,除了做人心胸要豁達,處事往來要圓融,品德各方面也要有所增進。怎樣增品進德?


第一、好學近乎智:一個人要增長智能,最要緊的是養成好學的習慣美德。你能好學,就能從基本的生活技能、語言、自然、歷史、經濟、科學、哲學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種範疇都有所涉獵研究,無所不通,慢慢開拓知識領域,就能成為一個智人。

 
第二、力行近乎仁:力行,就是要身體實踐,它不是掛在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實際執行。凡是好的事,不是說的,而是做的,凡是好的話,也不是說了就算了,也是要去做的。大凡心存仁愛的人,寧可自己吃虧不要緊,他會想到要照顧別人,好比菩薩以力行精神來愛護眾生,甚至可以舍去自己的生命,來成全眾人的安樂。因此,身體力行的人是一位仁者。


第三、知恥近乎勇:恥,是一種慚愧心,恥於自己有所不知,恥於自己有所不能,恥於自己有所不淨,恥於自己有種種的不足。知恥就會勇敢,發奮圖強,知恥就會向上,努力不懈。知恥的人,肯得面對自己的缺失,能認錯改過的人,品德自然增長。


第四、惻隱近乎慈: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就是佛教的慈悲。《大丈夫論》說:「一切善法,皆以慈悲為本。」一個人可以失去世間上所有的金錢、感情、物質,但是不能失去慈悲。把慈悲用在有智能的人,智能能普被眾生;把慈悲用於人性,人們會更加仁慈;把慈悲用於勇敢的人,勇敢就會更有力量。
人要增品進德,除了童子軍的「智、仁、勇三達德」外,還要加上慈悲。有云:「智者無煩惱,仁者無困頓,知恥能上進,慈悲最吉祥。」如何增品進德?有四點提供。
第一、好學近乎智,
第二、力行近乎仁,
第三、知恥近乎勇,
第四、惻隱近乎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