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造兩個波士頓? 學者敲冒進警鐘





中科院院士陸大道日前作客中科院「科學線上」訪談時,以「觸目驚心」形容目前各地盲目追求大規模、高標準以及嚴重浪費土地的城鎮化「冒進」現象。

陸大道說,2003年、2004年提出來的「大北京」設想本是希望分散一些首都北京的職能,但導致了地方的盲目仿效。

目前,全國上行下效,建設新城之風日益嚴重,幾乎所有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都在搞大新城,遍及各個省區市,如:大渖陽、大濟南、大昆明、大蘭川、大貴陽、大煙臺、大合肥、大廣州、大鄭州等等。

他指出,目前共有48個中國城市要建「國際大都市」,與此同時陷入「種田無地、就業 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困境的失地農民也越來越多。

陸大道坦言,部分地方領導人,除按照現有人口和產業規模的兩倍、三倍、四倍進行城市規劃的修編外,還在市區、開發區修建大馬路、大立交、大綠地、大學城,導致城市發展空間嚴重失控。特別是政府辦公區大搬家,政府辦公樓一撥撥地大遷徙,成片成片地摧毀民居和耕地,它們離老城有幾公里或者十幾個公里,配以幾百畝或者上千畝的廣場,有的還在附近建設豪華的會展中心,或者人工開挖廣闊的水井,形成所謂的新城,這看成中國一大特色。他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和就業崗位增加尚不能夠適應如此冒進的城鎮化,以及迅疾的空間擴展,因此勢必造成極大風險和危害。

瑞士信貸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2005年,世界銅鎳貿易中的20%、鋼鐵交易中的25%是中國人買進的,新增石油需求的40%來自中國,世界整個水泥生產的53%被消化在中國這片土地。中國城鎮化進程,以每年製造兩個波士頓城的速度進行。

世界各國城鎮化的進程各不相同,從20%到40%的城鎮化率,英國經歷了120年,法國是100年,德國是80年,美國是40年,前蘇聯是30年,日本是30年,而中國僅僅用了22年。

但報導說,不少學者認為,對於人口眾多、區域差異大、生產率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大國來說,正確認識自身環境特徵和經濟的脆弱性,是中國城市化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與策略。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