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時報報導,《科學》雜誌在線指出,實驗心理學家發現,僅僅想到錢就可以改變人。在他們進行的試驗中,當被試者腦中想著錢時,他們就變得比以前更加自我,然而這種自我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可以激勵人奮鬥,也會讓人自私。
心理學家Kathleen Vohs說自己博士後工作結束時就開始考慮金錢對心理的影響。那時因為薪水大大增加,她可以僱用搬家工而不是依賴於朋友的幫忙。這當然會讓搬家更容易,但是Vohs說她很想念以前在共同努力之後分享彼薩和啤酒的同志之情。這種經歷引導Vohs提出假設---金錢在讓人更獨立的同時,也成為隔離人的障礙。
Vohs如今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任職,為了更科學地檢驗這個假設,Vohs和她的同事招募了幾百名大學生志願者進行了一系列試驗。在每次試驗之前,研究人員都把志願者分成兩部分,讓一半志願者想著錢,比如說,讓他們讀一篇提到錢的文章,或者讓他們看一張畫著各種紙幣的海報;而把沒有想著錢的作為對照組。
在一次試驗中,研究人員給志願者們一個很難的字謎,告訴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求援。結果,想著錢的那些人比沒有想到錢的人多等了70%的時間才去求助,他們幫助別人的時間比對照組少了一半,同時幫助別人撿鉛筆的人也更少。
然而,這些不擅長社交的表現並沒有結束,即使和幫手合作可以明顯減少工作量,志願者還是更願意獨自工作。在回答一份問卷時,腦中想著錢的志願者更多地選擇相對孤單的休閑活動,比如在一次四人晚餐和一堂私人烹調課中,他們選擇了後者。
在另一次實驗之前,研究人員讓實驗組的志願者先觀看一個以錢為主題的電腦螢幕,讓對照組的志願者看以魚為主題的螢幕。結果在進行「開始瞭解你」的談話時,前者比後者把談話者所坐的兩張椅子放得更遠。Vohs和她的同事在《科學》雜誌上報告了這個結果。總體來說,實驗結果顯示,腦子中想著錢的人更自我---不想依賴他人也不願意其他人依賴他們。
「這是會引發爭議的發現」,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Tom Gilovich表示,「即使是潛意識的,可以主宰人的這種想法和得到的效果都令人吃驚。」英國埃克塞特大學的經濟心理學家StephenLea補充道,這項研究可以對一些日常決策有暗示作用,如是否要給你的孩子零花錢。零花錢會讓孩子感到滿足,Lea說,但是它同時也阻礙合作。「這不是一個容易的抉擇,但是必須認識到如果你將一種關係貨幣化了,你就改變了它的本質。」
- 關鍵字搜索:
- 金錢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