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與他的妻子
李安1954年出生在臺灣,祖籍江西。他出身書香門第,父親是一所中學的校
長, 家教十分嚴格。1973年,李安考取了臺灣國立藝專戲劇電影系。在國立藝專裡, 李安對演戲和電影製作越來越有興趣,還曾獲得臺灣話劇比賽大專組最佳男演員獎。
1975年,他畢業後前往美國留學,先是在伊利諾大學學習戲劇導演,獲戲劇學士學位。
1978年,在一次留學生的聚會上,李安遇見了臺灣留學生林惠嘉。初次見面, 李安就被性格開朗的林惠嘉深深吸引了。這次聚會之後,他主動約林惠嘉看球賽,對性格見腆安靜的李安也頗有好感的林惠嘉很爽快地答應了。林惠嘉從小就非常聰明,台大畢業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到美國伊利諾大學攻讀生物學博士學位。跟林惠嘉在一起,李安就像找到知音一般,總有說不完的話。
認識兩年之後,李安前往紐約大學學習電影製作。每個禮拜他都要打很長時間的電話給林惠嘉,這個習慣一直保持至今。他說,林惠嘉是自己最佳的傾聽者,她雖然沒有女性特有的嬌媚,但聲音有一股神奇的撫慰人的力量。當他心情不好的時候,只要聽到林惠嘉的聲音,所有的煩惱立刻煙消雲散。
1983年,戀愛5年之後,李安和林惠嘉在紐約舉行了一場中西合璧的婚禮。他們的婚姻得到了雙方父母的支持和祝福。李安說,他拍的電影《喜宴》裡的很多情景都是他當時結婚實況的翻版。
婚後兩人分隔兩地,聚少離多。李安在紐約大學念電影系,林惠嘉在伊利諾繼續攻讀博士學位。可是兩人的感情非常好,李安每次臨走前總是會做好一 冰箱豐盛的食物留給妻子,口袋裡也總是隨身攜帶著妻子的照片。李安的溫厚, 搭配妻子林惠嘉的能幹,他的感性遇上了她的理性,就好像一座天平,為這個家找到了一個最適合的平衡點。
在紐約大學學習期間,李安就顯示出了他導演方面的非凡才華。1984年,他的畢業作品《分界線》獲得了紐約大學生電影節金獎作品獎及最佳導演獎,並取得電影碩士學位。
畢業後,李安留在美國試圖開拓自己的電影事業。但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華人想在美國電影界混出名堂來,談何容易。最初有一家經紀人公司看中了李安的才華,答應做他的經理人,但李安一直沒有適合美國人的劇本,經理人也只是空談。然後,李安在美國開始了長達6年的等待。那段時間,李安失業在家,主要靠身為藥物研究員的妻子在外工作,養家餬口。
李安每天在家除了大量閱讀、大量看片、埋頭寫劇本以外,還包攬了所有的家務,負責買菜做飯帶孩子,家裡收拾得乾乾淨淨。每到傍晚做完晚飯後,他就和兒子一起興奮地等待「英勇的獵人媽媽帶著獵物回家」,這常常令林惠嘉覺得很溫馨很感動。
面對丈夫的失業,林惠嘉也曾有過傷心絕望的時候。有一陣子她忙於上班接送孩子,由於家中只有一部車,李安常常一個人從租的住處走一個小時去打網球,打完球後再走一個小時回家,她看在眼裡,心想自己真的要與這樣的人過一輩子嗎?然後她打越洋電話向媽媽訴苦,媽媽聽了很心疼,在電話中對女兒說:「實在不行,你就離了吧。」可是放下電話後,林惠嘉就忍不住嚎啕大哭,不斷譴責自己:我怎麼變成這樣的女人。夫妻本應該互相支持的,比起丈夫所受的苦,她覺得自己所做的根本算不了什麼。這次之後,她就再也沒有這樣抱怨的念頭出現。
許多親戚朋友看不過去,就對林惠嘉說:「為什麼李安不去打工?大部分中國留學生不都為了現實而放棄了自己的興趣嗎?」看見妻子肩上的負擔那麼重,李安覺得過意不去,就偷偷地開始學電腦,那個時候會電腦比較容易找工作。可沒過多久,這件事就被林惠嘉發現了,她很生氣地說:「學電腦的人那麼多,又不差你李安一個!」在妻子的堅決反對下,李安只好打消了出去找工作的念頭。林惠嘉知道李安真的只會拍電影,別的事物不會也不感興趣。她對丈夫的才氣十分肯定,她相信丈夫一定會成功的。
在此期間,大兒子李涵、小兒子李淳相繼出世。林惠嘉個性非常獨立,自己能做的事從不麻煩別人。大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半夜感覺羊水破了,於是自己開著快沒油的汽車到醫院生孩子,當醫生問她要不要通知丈夫或親友時,她說不用了,醫護人員還以為她是棄婦。李安直到第二天搭飛機回到伊裡諾,這才知道自己已經做爸爸了。二兒子出生時林惠嘉又趕丈夫走:「你放心地去辦你的事吧,我一個人能行。而且你又不能幫忙,又不能幫我生!」
那些年裡,林惠嘉對李安最大的幫助就是「不理他」,讓他去沉澱、去成長。她認為一個人要清楚自己的方向,一旦做出了決定就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李安清楚自己只喜歡電影也只會拍電影,他就應當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到底。當年她決定嫁給李安時,她清楚電影是李安惟一的選擇與愛,所以無論好的壞的她都必須接受。
生活中,林惠嘉是家中規矩的建立者,家裡凡事她說了算,只要是妻子的命令,李安絕對服從。只要李安在家,加上兩個兒子,這三個男人每天晚上都搶著跟她說話,有時林惠嘉自己也感到困惑,老公和孩子對自己服帖,究竟是她真的懂得「經營」,還是他們本性太好了,能包容像她這樣的太太和媽媽?
多年的女主外男主內的生活不僅讓李安練就了一手做菜的「{絕活
- 關鍵字搜索:
-
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