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沿長江搜尋 未發現1頭白暨豚

中國官方新華社報導,由30多名中外科學組成的「長江白暨豚科考調查小組」在歷經26天後,抵達了此次考察的「終點站」上海。

從宜昌至上海的1700公里行程中,科考小組沒有發現一頭白暨豚。

在1997年的一次大型科考行動中,科學家還在武漢一帶的長江流域發現了13頭白暨豚。

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白暨豚比中國的國寶大熊貓還要瀕危得多,因為白暨豚還要受到污染和環境惡化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王丁博士說,「我們現在還不能說白暨豚已經滅絕,但是它們的種群數量比10年前劇減。」

科學家們估計,目前倖存的白暨豚數量不超過50頭。

王丁說,他們意外地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江豚的數量也在以驚人的速度銳減。在上海長江口一帶,科學家3天時間只發現了一頭江豚,而10年前江豚在長江口常能見到。

他指出,造成「水中活化石」白暨豚和江豚數量銳減的原因有四,水質污染、漁業過度發展、水上交通太過頻繁加上水利工程越建越多,都使得這些古老的生物找不到一片安寧安全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王丁博士表示,這次科考調查的結果讓他十分著急,如果再不拯救白暨豚並加強江豚的保護力量,白暨豚可在未來10年內徹底滅絕,而江豚也有可能變成第二個「白暨豚」。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