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首次出土金縷玉衣 懷疑是漢代王陵墓(圖)
風篷嶺漢墓南北向,墓坑呈「中」字形。
此為墓中出土的錯金玉片,考古工作者推測,這有可能是金縷玉衣殘片。
此為底座上有「長沙元年」字樣的銘文銅燈。
銅燈圓足邊緣部有「銅燈高二尺重廿二斤七兩長沙元年造」的銘文。
長沙望城風篷嶺漢墓自今年年初發現以來受到各界關注,5個月時間裏長沙市考古所對命名為風篷嶺一號墓的墓葬進行了發掘清理工作,近日已基本完成。風篷嶺一號墓出土有「金縷玉衣」的殘片,標注有「長沙元年造」字樣的銅燈,不同規格的玉璧玉珪、五銖錢以及大量青銅器、漆器。有關專家表示,金縷玉衣在湖南省尚屬首次發現,基本可以確定該墓葬為劉姓長沙王墓葬。據悉,長沙市考古所將於近日舉行新聞發布會,揭開風篷嶺一號漢墓的千年之謎。
應是劉姓長沙王墓
據介紹,發掘現場出土了一些玉片與金線,專家們推測,這可能是一件殘破不堪的金縷玉衣。據原省博物館館長熊傳薪介紹,金縷玉衣在我省是首次發現。另據悉,現場還發現了保存比較完整的直徑分別為28.3厘米和17.4厘米的兩塊玉璧,以及一塊長為18.5厘米的玉珪。長沙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在西漢,金縷玉衣是王室貴族身份的象徵,五銖錢證實該墓葬是漢武帝或漢武帝之後時期劉姓長沙王時期的,同時出土了玉璧、玉珪以及漆器這些在當時算是比較高檔器皿用具,因此,雖然沒有印章或具有明顯身份證明文字的文物出土,也可以判斷該墓葬是劉姓長沙王王室成員的墓葬。也有專家表示漢代使用金縷玉衣陪葬的王室成員少之又少,基本上都是王一級才能用,王后用的都少,至於王子如果沒有繼承王位更不可能用金縷玉衣作為葬衣,加上出土的其他文物,基本可以確定風篷嶺一號墓是劉姓長沙王墓。
「長沙元年」仍是謎
在風篷嶺一號墓中出土有一座標有「長沙元年造」字樣的銅燈,「長沙元年」是哪一年?通過「長沙元年」能不能推斷墓主人的身份?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何介鈞表示:「之前已經有‘長沙元年’字樣的文物出土,這次(風篷嶺)又有‘長沙元年’的東西出來,看來這‘長沙元年’應是某一代長沙王用來表示紀年的。漢代有那麼多長沙王,就可能有很多個‘長沙元年’」。看來僅憑銅燈上的「長沙元年」並不能確定墓主身份,這個「長沙元年」究竟是哪一年也成為不解之謎,但至少它證實了漢代長沙國已經有自己的紀年表示。
名詞解釋
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漢代規格最高的喪葬殮服,當時人們十分迷信玉能夠保持屍骨不朽,更把玉作為一種高貴的禮器和身份的象徵。漢代皇帝和貴族,死時穿「玉衣」(又稱「玉匣」)入葬。它們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用金絲、銀絲或銅編綴起來的,分別稱為「金縷玉衣」、「銀縷玉衣」、「縷玉衣」。我國目前已經出土玉衣的西漢墓葬共有十八座,而金縷玉衣墓只有八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滿城一號墓出土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它用一千多克金絲連綴起2498塊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個工匠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1968年,這件金縷玉衣出土時,轟動了國內外的考古界。
由於金縷玉衣象徵著帝王貴族的身份,有非常嚴格的製作工藝要求。製作一件中等型號的玉衣所需的費用幾乎相當於當時一百戶中等人家的家產總和。用金縷玉衣作葬服不僅沒有實現王侯貴族們保持屍骨不壞的心願,反而招來盜墓毀屍的厄運,許多漢王帝陵往往因此而多次被盜。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從此玉衣在中國歷史上消失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漢墓中所發現的玉衣已在十件以上,其中河北省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的二件、定縣西漢中山孝王劉興的一件、江蘇省徐州東漢彭城靖王劉恭的一件、安徽省亳縣東漢末年曹操的宗族曹某的一件,共5件,已經完全復原。
- 關鍵字搜索:
-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