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星期人物》專訪林保華:由中國人變臺灣人

作者:記者鄒景雯/專訪  2006-10-10 08:2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到香港,九七年香港主權移交前三天離開香港到美國,原以為將在此終老的林保華(筆名凌鋒,見圖,資料照 記者王敏為攝),今年已經悄悄返臺,決定把臺灣當成他的最後一站,林保華說,「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國家」,在臺灣更有其他民主地方所找不到的「認同」。

林保華於北京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畢業後,在上海的大學任教,一九七六年他獲准離開中國到香港,出來第一天就開始為文罵共產黨,學的是共黨史,曾經生活在共產世界,林保華卻說,共產黨的話絕對不能信,這句話任何時候都適用。

認同臺灣 已定居臺灣

林保華指出,想來臺灣是一直存在於腦海的念頭,但從未付諸行動,九年前到美國時,抱持的是就此長久住下來的打算,買了房子也一切打點就緒,但是隨著與臺灣的連結愈來愈多,對臺灣議題的持續關切,終於觸發他收拾行囊和太太回到了臺灣,就此定居在臺北市。

林保華解釋,在香港,直接接觸的臺灣人不多,到了美國,反而和臺僑以及法輪功組織有了密切的互動,從這些人身上,他看到出錢出力無悔付出奉獻的一群人,讓他深受感動。加上在美國他學會了使用電腦,源源不絕得到來自臺灣的政情變化資訊,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催化劑。

他感慨表示,早在九七之前,他在香港以一個被中共騙了幾十年的過來人,大聲疾呼必須拒絕「回歸」挽救香港的民主,當時包括一些民主派人士甚至都認為他過於偏激,一些港人以為胡耀邦丶趙紫陽的開放政策後共產黨已經變了,中國人應該回到中國。

他說,英國在與中國簽約前,原希望聯合港人爭取更好的條件,遺憾多數港人對共黨本質認識不清,使英人陷於孤立,而接受所謂「五十年不變」的後果,就是現在香港民意走到死角,民主失去希望。

林保華認為,臺灣當前的氣氛很像當年的香港,親中浪潮高張,許多人訴說中國如何美好,看到所謂的經濟崛起,卻忽視政治緊縮倒退,但是他這個真正在中國待過的人,必須說在中國連做一個人的基本權利都沒有,即使在殖民地當二等公民,都比當一等國民好,因為他有言論自由,不必再擔心受怕。中國這些年經濟是好起來了,但是受惠者並不是普遍的中國人民,這種發展在他看來仍是失敗的。

民主臺灣 中國的典範

林保華質疑,在香港時他與國民黨時有往來,長期在中央日報寫文章,但政黨輪替後的國民黨,這六年來已經在反共的基本信念上變質,甚至已經投共,許多作為一直在討好中共,不配當臺灣的在野黨,這些現象讓他驚訝生氣,最後下定決心回臺,到處為文丶演講,希望為臺灣做一些事,想辦法保住臺灣的民主體制。畢竟,民主臺灣的存在,對中國就是一個典範,中國共產黨沒有理由繼續一黨專政。

林保華開玩笑,如果要頤養天年,在美國最好,如果要趨炎附勢,應該找有國民黨產的馬英九比較快,選擇在臺灣比較低迷的時候回來,很清楚這是義理之爭,臺灣人真的要好好認真思考如何生存與壯大的問題,無論如何要挺住本土政權,更是嚴肅課題。

他強調,當年到達香港,文革沒死的他曾感慨「我的第二生命保住了」,今天落葉臺灣,由中國人改而選擇當臺灣人,他想說的是「有自由與認同的地方就是我的國家」。

来源:自由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