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阻斷產卵通道 中華鱘撞壩而死(圖)

 

三峽大壩蓄水以來,長江魚類的生存和繁衍仍面臨考驗。大壩阻斷了魚類回流產卵的通道,造成不少逆流而上產卵的魚類撞壩而亡。而長江珍稀水生動物白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江豚和胭脂魚等,數量更是明顯減少,有活化石之稱的中華鱘數量更由過去每年五千條減至三百條。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湖北宜昌的中華鱘研究所主任劉燈紅介紹說,三峽蓄水成庫將影響到白豚、白鱘、中華鱘、長江鱘、江豚和胭脂魚等六種國家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劉燈紅說,自2003年三峽大壩下閘蓄水以來,長江水溫有所下降,泥沙量逐漸減少,河流週年徑流量改變。在夏季泄洪時,江水中的氧氣、氮氣等氣體含量發生變化,造成魚類大量死亡,泄洪越多的年份,對魚類的影響越大。由於「變江為湖」,許多適合急流生長的魚逐漸向上游遷移,進而改變了魚類種群的結構。

據悉,最重要的是,葛洲壩、三峽大壩的建設,阻斷了魚類洄流產卵的通道,造成不少逆流而上產卵的魚類撞壩而亡。據瞭解,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已由原來的八百公里江段16個不同區域壓縮到一個面積狹小的區域,而其群體數量也從過去每年三千至五千尾左右,減少到現在的不足三百尾。

中科院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魏卓博士也表示,三峽剛開始蓄水時,洞庭湖的水位下降一至兩米,目前水位已下降至五米,很多小支流出現乾旱、斷流,漁業資源越來越少。加上今年出現少有的汛期乾旱,很多水域的漁民現在已經很難打到魚。以前鄱陽湖到處都是刀鱭,現在已經難覓蹤跡。

  專家們呼籲有關部門除加大資金投入外,還應在長江沿岸再多建魚類自然保護區,加強珍稀魚類的繁殖保護工作。此外,在水庫調度時要考慮生態調度,儘可能減小對魚類和水生生物的影響。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