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之首---湖筆的歷史
湖州王一品齋筆莊
《物原》說: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以刀書,虞舜以漆書於方簡。說的是遠古時在木和骨上用刀刻劃或用梃用漆在竹簡上書寫。梃這種工具在今天一些民間木匠的墨斗中還能看到,是用來劃線和作記號用的。用獸毛梳紮成錐形粘在木竹管上作書寫的才叫毛筆。毛筆在中國使用已有6000多年了。從戰國、楚、秦、漢墓中出土的實物看,早在秦以前在很多地方已廣泛使用了毛筆。當時楚人稱聿、吳稱不聿、燕稱弗,並說是黃帝的史官倉頡在創文字時就有,到秦統一天下時才稱筆。這種改稱是和秦代大將蒙恬有關,也是今天筆工奉蒙恬為祖師的原因。
蒙恬曾與另一位大將王翦伐楚到過今天的安徽宣城、涇縣一帶,古稱中山地區。這一帶盛產細長勻滑的苦竹和山兔。他就以「披柱法」改進了毛筆,這種以筆心和外披以不同的獸毛兼併而成的制筆法是我國造筆史上一個重要的變化,「蒙恬造筆」的造應理解為「製造」而非「創造」。他後來帶兵駐守今內蒙河套一帶,秦二世繼位後,宰相李斯怕他影響太大不易控制而被毒死。中國各地筆工都有不同蒙恬故事代代相傳,這是民心昭日月的一種表現。
宋代開始出現「文房四寶」一詞,自晉代始,王義之、唐太宗、白居易、黃庭堅等許多人都寫了不少稱宣筆的文字。到元代因戰事等原因,百姓流向較安定富裕的太湖流域,許多筆工也到了湖州和湖州早就有的筆工結合,加之相傳王義之的七世孫、隋代王法極(智永禪師)居善璉永欣寺寫《千字文》八百卷分贈東南諸寺,平日求書者踏壞了門檻,不得不裹上了鐵皮,元代趙孟頑、錢舜舉畫、馮應科筆的「吳興三絕」聲聞宮內,湖筆最終取代了「中山筆」(宣筆)的地位居於全國首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世代只筆頭朝上做筆的人是為筆頭朝下會書畫的文化服務的。由於使用者的興趣習慣不同他們都各有偏愛。像義之用鼠鬚筆、張茂先用鹿毛筆、陶隱居用山羊鬚筆、鄭虔用麝毛、白居易和黃庭堅用兔毛,趙孟用鼬毛、董其昌用雞毛、何紹基用羊毫等等,,因為各種毛的硬、軟、彈力不一,而以二者相濟成為兼毫品種更多,包括胎兒的頭髮和麻、茅草都可制筆,就為使用者提供了極其豐富的表現工具,不但使中國的書法繪畫成為世界獨特的文化創造 ,也使人們對之間生深厚的感情。例如衛夫人作《筆陣圖》、王義之寫《筆經》、張懷瓘作《書斷》、韓愈作《毛穎傳》,還把筆封為」管城侯「、「墨曹都統」、「黑水郡王兼毫州刺史」等官位稱號,並創作了以筆為主角的傳奇文 學作品。從中可以看到對選誼要求、製作工序、筆料優劣、保管方法等等都有精細的描述,這在世界書寫工具的文化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 關鍵字搜索:
-
文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