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韓退之古文起八代

作者:錢念孫  2006-08-29 01: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八○六年),當時全國最高學府「國子監」裡,來了一位身材肥胖, 走起路來慢悠悠的新教授(其時稱「國子博士」)。太學生們見這位新教授體闊腰圓,行動遲緩,憨態可掬的樣子,都在背後暗自竊笑,以為他沒多大學問。
然而,這位胖教授第一天上課,就讓學生們大吃一驚。他講起課來,博貫古今,兼通百家,內容豐富,深入淺出,妙語連珠,警策動人。不久,他就成為太學生們最崇敬的教授,大家都以能成為他的學生而深感榮幸。

這位「國子博士」,能受到太學生們如此熱烈歡迎,可不是偶然的,因為他正是唐代大文學家、哲學家韓愈。

韓愈是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生於唐代宗大歷三年(公元七六八年)。他的童年很不幸,三歲就死了父母,由哥哥嫂嫂把他拉拔成人。儘管少年時代的生活相當清苦,但他從小就胸懷大志、發憤苦讀,決心將來出人頭地,成為國家有用之材。韓愈七歲開始讀書,日能誦記數千言,十三歲就能寫文章,並在學習讀書中,「前古之興亡,未嘗不經於心也;當世之得失,未嘗不留於意也。」他二十五歲考取進士後,三試「博學鴻辭科」(注1)都不成功。直到二十九歲,宣武節度使董晉慧眼識珠,請他做了觀察推官(管理刑獄事務方面的官職),他才步入官場。不久,董晉去世,他就離職了。

韓愈志向很大,是個想做大官、做大事業的人,因而離開董晉後,雖然當過幾任小官,心中卻鬱悶不樂。於是,他上書給當時權臣李實,陳述自己的抱負和才幹,結果為李實所欣賞,升為監察御史。《唐六典》載:監察御史的職責是「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糾視刑獄,肅整朝儀」,官的品秩雖不算高,但許可權卻極廣。韓愈生來性格耿直,上任後不久,就上疏朝廷,說當時天旱人飢, 徭役賦稅過重,應予酌情減免。德宗是個不喜歡臣子多講話的皇帝,看了這份上疏,火冒三丈, 把他降為陽山令(陽山在今廣東境內)。

永貞元年(公元八○五年),順宗即位,任用王叔文集團進行政治改革。韓愈由於受孔孟傳統觀念影響很深,政治上趨於保守。儘管他和王叔文集團裡的中堅人物,如柳宗元、劉禹錫等都是好友,但對他們所推行的改革事業卻竭力反對。半年以後,憲宗即位,王叔文集團倒臺,他北還京師,任國子博士,後遷職方員外郎、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宰相裴度征討淮西節度使吳元濟的叛亂,他隨同去當行軍司馬,頗有功勞,因而回朝後升為刑部侍郎。這個官職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副部長,在當時已是很不小的官了。

可是,他剛上任不久,就把這官位弄丟了,還險些遭到殺身之禍。原來,陝西鳳翔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內,藏有佛祖釋迦牟尼的指骨。為了讓信徒們瞻仰,塔門每三十年開一次。據說開門這年,天下必是好年景,家家糧食滿倉,人人歲泰平安。元和十四年(公元八一九年),篤信佛教的唐憲宗李純,得知今年恰逢護國真身塔開門,便派宮人三十六名,用香花彩車將佛骨迎入宮裡,過了三日,再送回佛祠。佛骨進京後,圍觀者無數,王公士庶爭相施舍。有的狂熱分子,甚至不惜傾家蕩產,捐獻銀兩,對一塊朽骨頂禮膜拜。

韓愈一向以儒家道統自居,排斥佛老不遺餘力。面對這場鬧劇,他自然怒不可遏,立即寫了著名的〈諫迎佛骨表〉,上呈皇帝,加以指摘。韓愈在〈諫迎佛骨表〉中說:百姓愚頑尚可原諒,可聖明的陛下怎麼也幹起這等事來?中國上古時沒有佛教,可是黃帝在位百年,活了一百一十歲;少昊在位八十年,活了一百歲;顓頊在位七十九年,活了九十八歲。(注1)自從漢朝末年佛教傳入中土,動亂不已,凡信佛崇佛的朝代,幾乎都是短命的,這該怎麼解釋呢?他還援引梁武帝的例子說,昔日梁武帝迷信佛教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可結果怎樣呢?最後餓死在臺城,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這不正說明:信奉佛教,求福不成反致禍患嗎?

憲宗看了這份諫表,龍顏大怒,氣憤地說:「責我信佛太過,尚可諒解,可韓愈竟敢對我暗喻朝代短命,這也太狂妄了!」於是他當即降旨,將韓愈斬首。幸虧宰相裴度等人為他再三求情,最後總算免於一死,被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天的廣東東部,離當時的京城長安,有數千里之遙。他踏上南行之路那天,心情異常沈重,到達離京城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遇見親人,悲憤激昂,揮毫寫下了〈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詩作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次聯申述自己不顧生命安危上書,是為了幫助皇上「除弊事」;第三聯寫詩人回首來路,雲橫秦嶺而不見家鄉,瞻望前程,風雪天寒馬不願前行,露出英雄失路之悲;結語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讓他等著到瘴江邊來收自己的屍骨,進一步傾吐了淒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這首詩直抒胸臆,詩味濃郁,雖言悲事,但風格雄放,境界闊大,卷狂波巨瀾於方寸之間, 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它與〈諫迎佛骨表〉,一詩一文,堪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閃光的一面。

話說韓愈到了潮州,一面勤奮工作,獲得了很好的政績;一面又後悔自己當初太魯莽,上表皇上深謝不殺之恩,並歌頌朝廷豐功偉業。奏章送到京師,憲宗看了,頗感他自己能認罪,實為難得,便下詔將他遷為袁州刺史。這樣他在潮州所待時間,不過六個月罷了。由此可見,韓愈雖然是個敢於直言進諫的人物,卻也是個能屈能伸的識時務者,不屬那種寧折不彎的勁節之士。

第二年(公元八二一年),穆宗李恆即位,召他進京,任國子祭酒,即當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的總負責。太學生們起初對他不太瞭解,但授課以後,個個興高采烈,說「韓公來為祭酒,國子監可增光添彩了」,可見當時讀書人對他是很敬仰的。後來韓愈升任兵部侍郎,恰逢鎮州王庭湊起兵作亂,穆宗命他領兵征討。大家都以為此行凶多吉少,但他卻有本事不費兵卒,宣撫成功,凱旋而歸。於是,他又升為吏部侍郎,後來還做過京兆尹、御史大夫等,在當時都是相當顯赫的官位。穆宗長慶四年(公元八二四年),他不幸得病而死,時年五十七歲。韓愈晚年,政治上尤有作為,穆宗詔征他為禮部尚書,謚號「文」,後人即尊稱他為「韓文公」。也有人因為他的郡望(注3)為昌黎,他常常自稱昌黎韓愈,所以又稱他「韓昌黎」。

韓愈除了在政治上有所建樹外,在文學上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南北朝時期,在詩歌和散文兩個方面,浮華綺麗的文風都很流行。到了唐代,經過初唐四傑,特別是李白、杜甫的努力,一掃形式主義詩風,使唐代詩壇出現了全新氣象。可是,在散文方面,南北朝盛行的駢體文,仍然統治著當時文壇。

駢體文的最大特徵,就是不注意文章內容充實與否,專在對偶、音韻、用典等技巧上下工夫。舉個例子:「進不能閑詩西楚,好禮北河;退無以振採六條,宣風萬里。」這四句駢體文, 是從南北朝散文家兼詩人沈約那裡摘錄來的。其中「進不能」對「退無以」,「閑詩西楚」對「好禮北河」,「振採六條」對「宣風萬里」。它們不但文字相對,而且聲韻也相對,並且四句中還包含了四個典故。像這樣來寫文章,實在太難、太累了,憑你搜腸刮肚,絞盡腦汁,沉思苦吟,半天也難寫出幾句話來。並且,由於得處處講究對偶、聲韻、用典等,在形式上花的工夫太大了,因辭害義、辭不達意、虛張聲勢、內容空洞的現象,必將隨之而來。駢體文虛有其表,妨礙準確而生動地表情達意,這種弊病在初唐時,陳子昂等指出並抨擊過,但到了中唐,它依然盤踞文壇,勢力很大。

真正扭轉這風氣,開啟唐代散文創作新局面的,不是別人,正是韓愈。他首先從理論上提出「復古」主張,掀起一場「古文運動」。他所說的「古」,主要指先秦兩漢時期,是針對南北朝以來的「近」而言的。「復古」就是要恢復「古」時候質樸清新、直抒胸臆的優良散文傳統,摒棄「近」時矯揉造作的駢體文。韓愈又提出,寫文章要「道」(內容)「辭」(形式)兼重,也就是要注意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同時他還說:「唯陳言之務去」、「唯古之詞必己出」,即要求寫文章一定要去掉陳辭濫調,學習古人時不能一味擬古,而要有自己的理解創造。這些主張,不僅是醫治當時文壇弊病的良藥,就是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正確的。

更值得稱道的是,韓愈不光在理論上倡導「古文」,而且身體力行,大力實踐自己的「古文」主張。他無論是給皇帝上書,給親友寫信,還是寫各種政論文、記敘文,給別人著作寫序文,乃至給死者寫祭悼文和墓誌銘等,都一概按「古文」的要求精心撰寫。出自他筆下的文字, 雄奇奔放、感情充沛,巧譬善喻、說理透澈,流暢明快、造語新鮮,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請看他
的〈雜說〉第四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這篇以「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的故事,來比喻有才幹的人難於被發現和賞識的著名文章,寄寓了韓愈自己懷才不遇的怨憤之情,也反映了當時埋沒人才,賢路不暢的社會現實。它簡短明快、語言質樸、層層深入、說理透闢,一千多年來, 一直傳誦人口。直至今天,人們還常常用它來諷刺某些不合理的制度和官僚主義埋沒人才的現象。韓愈現存三百多篇散文, 其中不少篇章,如〈師說〉、〈進學解〉、〈送窮文〉、〈祭十二郎文〉、〈張中丞傳後敘〉等,都是流傳久遠的傑作。

由於才華出眾,名文迭出,加上官位比較高,韓愈後來名氣很大,許多人都樂於拜他為師。他本來就生性爽直、待人熱情、喜好交遊,所以文友極廣。當時不少著名作家,如劉禹錫、柳宗元、皇甫湜、孟郊、賈島、李翱、張籍等,都和他有著深厚的友誼。正是有了這些條件,當他和柳宗元起來提倡「古文」,反對駢體文時,可謂是登高一呼,八方響應。朝野上下,很快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古文運動」,古文不久就取代了駢體文地位, 並在整個社會蔚成風氣。

由韓愈及柳宗元發起的這場「古文運動」,是中國散文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它打垮了駢體文的長期統治,使散文的面貌煥然一新。在這方面,韓愈出力尤多,功高蓋世。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讚譽他「文起八代之衰」,就是說散文衰落了魏晉和六朝八個朝代,直至韓愈才振興起來, 這話並沒有言過其實。明代文學家茅坤編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把韓愈放在「八大家」的首位,也是理所當然。

值得一提的是,韓愈不僅文章寫得精彩,詩歌創作也較出色,不過因為文名太盛,詩名被其掩蓋罷了。他寫詩的特點是「以文為詩」,即以散文的句調入詩,這是他提倡古文的主張在詩歌領域的貫徹,開創了詩歌創作的一種新格調,對宋代詩壇影響非常深遠。他的詩歌,有些人以為詩味不足或奇險生澀;其實這不是主導方面,質樸不華,語言別緻,就是他詩歌的長處。茲錄兩首,以窺其一斑: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 —〈春雪〉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哠


注1 按照唐朝科舉制度,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要當官,還得通過主管人事的部門(即吏部)的專 門考試,才予以量才錄用。這種專門考試,就是「博學鴻辭科」考試,主要考各方面知識和寫文章才能。
注2「黃帝」、「少昊」、「顓頊」均為上古時期華夏民族的首領。
注3「郡望」,魏晉至唐朝時,每個郡的顯貴家族,稱為「郡望」,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人所仰望。
注4:主要參考資料:《新唐書.韓愈傳》、《舊唐書.韓愈傳》、〈昌黎先生墓誌銘〉、〈韓文公神道碑〉、 馬其昶《韓昌黎文集校注》、錢仲聯《韓昌黎詩系年集釋》。


轉載自 正中書局《中國文學史演義》 錢念孫 著
貳.唐宋篇【第17回】韓退之古文起八代 柳宗元妙筆記永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