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滑坡2490處 像「破碎的臉」

沿長江上行,兩岸景色像張「破碎的臉」,歷史上有名的地質災害區如秭歸新灘滑坡、秭歸樹坪滑坡、巴東黃臘石滑坡、雲陽雞扒子滑坡等,令人怵目驚心。其中,黃臘石滑坡及樹坪滑坡在大壩一百三十五公尺蓄水後開始活動,目前庫區已查出兩岸崩塌、滑坡體達二千四百九十多處。

千將坪慘劇 活埋30多住戶

二○○三年七月,秭歸縣沙鎮溪千將坪發生大滑坡,一些住戶走避不及,當場被活埋,造成至少三十多人死亡慘劇。千將坪地質結構向來穩定,出現滑坡,專家始料未及。「千將坪滑坡的重要啟示是,庫區裡地質面貌在改變,一些重點監測的災害區,可能發生危害很大的地質災害」,大陸地質專家範曉就三峽地質情況,發出警告。

範曉是四川地質探測隊隊長,熱心環境生態保護。今年初他走訪三峽庫區,對當地地質變化和諸多生態問題相當憂心。

範曉向記者表示,庫區本來就是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高發區,大壩建成後,水位高造成浸泡、水位劇烈變動頻繁改變地質,加上移民城鎮遷建的大量工程,使原本就危機四伏的地質環境更加不堪重負,險像環生。

巴東縣城幾次遷城,是經典案例。縣城第一次遷建,老縣城直接向上後靠,在黃土坡建立新城。黃土坡原是由多個「古滑坡」組成的大型滑坡,新城建設,加劇黃土坡滑坡局部變形,造成屋毀人亡不幸事件。後來,縣政府又把黃土坡上游的白土坡作為主要遷建地,但白土坡同樣有滑坡,且場地狹小,不能符合要求。現在,只好沿河岸再往上游,選址在西壤坡。

範曉說,巴東縣在黃土坡第一次遷建的政府大樓已廢棄,政府機關已遷至西壤坡,但大部分居民仍住在黃土坡,因為這裡生意比較好做。現在每一戶人家都安裝報警喇叭,一旦發生地質災害險情,就會發出警報,居民可迅速轉移到白土坡避難。

兩條斷層 發生過六級地震

「庫區蓄水後的地震活動情況,是當地業界最注意的問題」,範曉認為地震問題不容忽視。他說,庫區裡有兩條斷層,一條是九灣溪斷層,呈北東走向,穿過西陵峽中的牛肝馬肺峽,距大壩僅十七公里;一旦誘發較強地震,對大壩影響較大。

「另一條斷層是高橋斷層,可就活躍多了」,範曉認為這條斷層需格外注意。高橋斷層位於巴東附近,呈北東走向,穿過長江,歷史上這條斷層曾發生過五到六級地震。「高橋斷層是一百三十五公尺蓄水以來,水庫誘發地震最集中的地方,最高震級是三點四級」。在三峽工程論證過程,許多研究單位和學者對水庫誘發地震的最大震級作過預測,九灣溪斷層和高橋斷層通過的庫段,預測最高震級可達六級。

水庫蓄水,會不會誘發震級更大的地震?範曉說,大陸專家的主流認識是,水庫誘發地震可以高出背景地震一到二級。不過,也有不同意見,認為水庫誘發地震不會超過背景地震的範圍。目前蓄水誘發地震的問題還未全面爆發,當蓄水位逐漸上升時,有如誘發地震的砝碼逐級增加;現在才蓄水到一百三十五公尺,更嚴苛的考驗還在後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