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長生加分鬧醜聞 是「特長生」還是「特權生」

「操作這樣的事,一是學生家裡要有經濟實力,二是看孩子的成績是否有基礎,加分有沒有實際意義。」這是湖南省衡陽市一名體育教師說的話。在這裡,高考加分保送竟成了當地的「產業」。

這兩天有關湖南省千餘高考學生體育加分造假一事沸沸揚揚,尊為「國考」的高考,其公正性、公平性自然是廣大公眾最為關注的問題。

據《中國青年報》披露,在這起事件中有一個50餘人的班級,能加20分的就達到20多人,即一半以上的學生是國家二級運動員。真不知道,這該是一所怎樣的學校。「沒有文藝特長,卻有可加分的證書,這在××市也是公開的秘密,去問高三的學生,他們熟悉的同學無任何專長,卻能加分已不奇怪。今年偶爾看到××市前3年高考錄取統計,享受加分的考生,比不享受此待遇的考生多出幾倍。」一名讀者這樣留言。

按照國家規定,高考成績能夠獲得加分的學生,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體現照顧身份的,如少數民族、歸僑、革命烈士子女;另一類是學生本人表現特別優秀的,像三好學生、國家二級運動員和各項競賽活動中獲獎者等。

參加湖南省2006年體育競賽優勝者統一測試的考生共有3407名,這3407名考生都符合標準嗎?記者在測試現場發現,路兩邊停滿了小轎車,車牌號囊括了各地從公檢法到路政以及其他政府機關。一位學生家長說,沒有點兒關係和背景,怎麼能弄到優勝者資格證書呢?這些車不就是最好的說明嗎?

一考定終身。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高考中,一分壓倒千百人,加分中的腐敗對其他考生權益是一種極大傷害,嚴重損害了社會的公平和正義。那些沒有權力沒有金錢的考生只能仰天長嘆。這種不公將帶給考生什麼?他們完成學業以後,又會以怎樣的心態走進社會?

高考,這個全民矚目的人才遴選機制,正在被作弊或替考或造假削弱著它的嚴肅性、公平性和權威性。而更為可怕的是,造假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造假的人員越來越集體化。

教育部學生司一名負責人坦率地承認,由於中國特殊的國情以及獨生子女政策,造成了高考環節的競爭異常激烈,導致了一些改革方向正確、具有針對性的改革舉措在實施過程中走偏了,演變成帶有功利性的工具。

如果高考的這些漏洞任其發展的話,我們教育的根本目的只不過就是畫餅充飢的理想罷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