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漲聲響起來,只有工資靜悄悄

今年的物價確實漲聲一片,食品價格暴漲、出租車調價、銀行卡跨行查詢收費、房價居高不下……但多數普通百姓的收入並沒有增加,日子感覺過得緊巴巴的。尤其是看病貴,上學貴,買房貴這新三座大山還沒有消失的趨勢,一般人不僅感受到沈重的經濟壓力,心理上也背上了不小的包袱。

  《中國證券報》報導,今年以來,我國物價持續上漲,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我國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僅上漲了1.2%。,並不高。這一消息引髮網民熱烈的討論,大家紛紛反映各地物價上漲的情況,普遍認為CPI公布的數據偏小,不足以信服。

  水電氣和房子,柴米油鹽和瓜果蔬菜,哪樣都是老百姓過日子離不得的生活必需品,近段時間這些必需品的價格和油價、教育費用、交通費用噌噌往上漲,好像拉都拉不住。有經濟學家出來說了:別急別急,人家國外的價比咱們的可高多了,咱們的物價還有漲的餘地。普通老百姓卻有些不適應:物價是在努力「跟國際接軌」,可沒覺得自己的工資也接上了啊。交了水費電費燃氣費,花了藥費學費交通費,剩下的票子攢一年可能連半個衛生間都買不起……

  網民對基本消費品的大幅上漲有意見。有網民稱,往年2元多一斤的蘋果今年漲到4元多,糧食、蔬菜也有較大漲幅。辛辛苦苦攢錢買的車休了長假,水、電、燃氣等資源產品「逢聽(證會)必漲」,壟斷行業漲價沒商量。網民稱,基本生存用品不斷漲價不利於社會平穩發展。部分網民認為,房價等重要因素都沒有納入CPI計算範圍,結果對廣大群眾來說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老百姓總是從最貼近實際生活的內容來觀察社會的發展變化。
  
  部分網民稱,在物價普遍上漲的情況下,工資收入沒有增加,人們消費能力下降,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建設。網民認為,國家是否發達,主要衡量標準之一就是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百姓普遍有意見的主要是:一方面,公共資源行業稱「虧損」,產品價格普遍上揚;另一方面,壟斷行業工資高出社會平均收入好幾倍,影響普通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日前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平在全國物價局長會議上表示,明年將在油、電、水、氣、煤、土地等價格方面進行改革。其核心一個字「漲」。據悉,水價到2007年將升至每噸7元,比現價增加兩到三倍,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價水」。資源短缺,生產、民生資料漲價是在所難免的,但如此集中地在一年中調整卻不多見。電價再升更有點說不過去,三峽工程竣工,電力資源大大改善,有報導說還可能過剩,不降反升是何道理?生產、生活基本資料的上漲預示著物價的全面上漲,國家壟斷行業直接受益,老百姓的錢袋將遭又一次洗劫。

  百姓為政府免除農業稅、為中西部義務教育免費投入資金豎大拇指的時候,這種消息無疑在人們心頭潑來一盆涼水,和著老百姓要得點實惠得自己拿出更多的鈔票買單呀。話說回來,不是我們怕漲價,社會發展了,資源減少了,價格上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只見物價漲,不見工資升,我們實在是受不了,憑這點死工資,只好採取:少吃菜來多吃飯;用水「一三五一把,二四六干擦」;取暖基本靠抖,納涼基本靠手,出門基本靠走;買房計畫取消,看病專找黑診所 ……

  看國家經濟是否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主要衡量標準之一。我們的國家還不是太富裕,人們對收入的要求其實並不是太高,然而壟斷行業產品想漲就漲,這些企業的人員收入過高,社會貧富差距拉大,收入和勞動付出的不合理,造成普通百姓心理不平衡 ……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