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官員的「嘴巴」與「屁股」

 2006-05-31 17:4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這兩天,教育部高校學生司負責人針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一個談話,或者說答記者問,引來包括大學生在內的洶湧質疑。

這位官員用挖苦和嘲諷的口氣教導說,「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

這位官員的說法讓人聽來不大受用,因為,在一個高等教育還沒有完全普及的情況下,大學生即使不是什麼精英,自己不去自詡為精英,但至少仍然是社會為數不多的學有專長的專業人才,也在工作的選擇上,至少應該專業對口,能夠發揮專長。大學是花費高昂的投資,無論國家還是家長學生,都為此付出不菲的投入。沒有人願意把錢仍在水中打水漂玩,投資需要得到合理的回報,不但學生應該得到回報,社會也同樣應該得到回報。學生和社會共同得到回報的雙贏選擇,就是畢業生能夠找到最能發揮自己才幹的崗位。這種要求並不高。如果讓大學生去做扛沙袋,賣豬肉這樣毫無技術知識含量的工作,確實是成為普通勞動者了,但是,這種浪費對誰有利?

另外,這位官員似乎沒有看到實際就業市場中存在的體制性問題,一味責怪大學生,確實有些站著說話腰不疼,飽漢不知俄漢飢的味道。事實上,目前的就業市場,分成體制外體制內種種不同的區域,進入體制內基本上就進入了保險箱,享有種種特權待遇,如果落入體制外,則大多連基本的社會保險都沒有。而普通勞動者難以逃脫的宿命恰恰就是在體制外生存,掙扎。面對這種不公平,顯然,誰也不會心態平和,坦然接受。如果政府不想法、或者政府無力消除這種種不平,又有什麼資格對學生的擇業觀指手劃腳,說三道四呢?

人們反感這位官員,正是因為他居高臨下教育、訓導人的姿態。在競爭激烈,就業形勢嚴重的局面前,家長、學生或許真的應該轉變就業觀念,但是,轉變就業觀念顯然不是政府官員優先操心的事,作為政府官員,首先應該對大眾交代的是,政府為公平合理的就業,提供了哪些條件,做了哪些事,而不是來教育百姓應該具有怎樣的擇業觀念。

當然,官員以人民的導師的面目出現而訓導人,大概也是官員的職業習慣。

因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的官員不大會說話,在面對公眾的時候,至少不會得體地說話。這讓我想起前年的一則新聞。那年的9月,在江蘇南通市舉行了「首屆世界大城市高層論壇」,會上透露的消息是,中國市長們的發言水平與其他國家(尤其西方發達國家)的市長或市長代表有明顯的差距,具體說,就是,中國市長發言時不講場合,千篇一律,用的全是國內政治生活中長期使用的那一套「話語系統」;中國市長發言講宣傳多、講問題研究的少,中國市長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我市形勢一派大好」。

官員不會說話,顯然也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去年1月5 日的《中國青年報》報導說,一些城市在公開招聘、選拔公務員和官員時,增加了演講答辯項目;「對付」記者,正成為中國市長的必修課。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幹部培訓中心和中國市長協會主辦的研討班,中心內容是危機時刻如何與媒體溝通,也就是培訓市長應對記者的能力。但是,官員鍛練說話,僅僅是為了好與記者打交道,在記者面前少出醜,多出彩,主次關係大概又顛倒了。記者不過代表公共利益、公共意願前來同官員打交道。官員如果具有真正的公共服務意識,把公眾當上帝,把人民當主人,懷著謙卑誠實的心腸,對公眾講話,那麼,不管能否應付得了記者,這話大概是能夠講得動聽的,而如果不忘當官作老爺,時時不忘操起官腔——英語中所謂的 Mandarin(滿大人的音譯,表示官腔,官話),來詐唬百姓,訓斥百姓,教導百姓,則免不了要受到百姓的指責。

這樣看來,官員要學會說話,語言的訓練是次要的,屁股坐在什麼板凳上卻更為關鍵。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