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55%台商在中國曾被倒帳或收帳困難

中國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市場進入門檻降低,但許多外資企業卻面臨收帳困難。臺北市進出口商業同業公會調查顯示,赴中國投資的台商有55%曾有被倒帳或延遲付款經驗,由於在中國興訟成本過高,多數台商選擇以協商、持續催收方式,耐心週旋回收帳款。

中國加入WTO、開放外資獨資經營分銷權以來,許多專家指出,中國市場的問題將不再是「進入門檻」,而在於「如何在中國市場銷售,並安全回收貨款」。臺北市進出口公會日前完成「台商在的中國信用風險調查」,針對目前在中國投資設廠及出口到中國的台商業者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258份。

進出口公會表示,這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企業徵信環境不佳,要取得信用資料的難度高民營企業信用評低、倒帳風險最高,已對台商深入中國市場造成極大的風險危害。

根據這項調查,有9成台商不認同中國徵信調查機構的服務水準、8成3的台商不滿意在中國徵信所需的成本。有85%、80%的台商認同在中國的外商、台商信用,但只有31%、17%的台商認同中國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的信用水準。進出口公會表示,中國的民營企業時間短,信用文化淺,水準參差不齊,各式各樣的詐欺、假冒行為屢見不鮮,外商與台商必須用心提防。

調查顯示,有55%的台商曾有被延遲付款或倒帳經驗,其中7成8的台商直指禍首是中國民營企業。41%的台商認為處理欠款或倒帳最有效的方式是善意協商,31%的台商認為持續催收較有效。

進出口公會表示,這應與在中國興訟成本過高、判決結果掌握不易,以及台商對第三者仲裁不具信心有關,多數台商選擇以耐心與時間來換取回收貨款的機會。

中央社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