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芯事件至今,已是覆水難收

org評論尚未明朗的重大事件是典型的「高風險作業」。然而「漢芯事件」太過有趣:舉報故事離奇、當事一方沉默,加上媒體普遍「失聲」……一切都使人心痒難耐。下一幕會是什麼?彷彿是場「××猜猜猜」的娛樂節目,而調查結論扭扭捏捏的就是不出來。
對於公眾來說,臺前幕後正經歷怎樣的「板塊運動」不得而知。但有一點:除非高層下決心「動一批人」,最終的結論和處理仍有極大變數;另一方面,對此事的調查勢成騎虎,結論已到了「不得不發」的階段。

「高科技擔保公司」受質疑

漢芯不只是顆小小的晶元。

陳進依托的是行業主管部門、地方政府和百年大學。具體而言,為漢芯在技術上撐腰的是一批「國字號權威」。組織調查的難度不止於技術問題,更需要智慧和決心。怎樣考察權威的言行,是此番調查的看點之一;與此同時,人們也難免「投鼠忌器」之憂。

眾所周知,在我們的高科技管理模式中,權威專家對於官方決策有重大的影響。簡而言之,他們事實上組成了技術領域的「擔保公司」。一旦權威點頭稱許或是堅決否定,從企業到官員都要慎重考慮。

此番匿名舉報,說的是漢芯天方夜譚般的造假問題;如果舉報屬實,等於是說晶元業的幾大權威在能力、誠信方面有所缺失,這不能不更令人急於聽到調查的結論。

「民工打磨」 - 舉報怎麼都像是個惡毒的玩笑。然而,公開消息就存在讓人「看不懂」的地方。

回到2003年:「2月26日上午由上海市科委主持,由王陽元、許居衍、鄒世昌院士、863 專家組組長嚴曉浪等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漢芯一號』0.18微米DSP晶元的成果進行成果鑑定。據專家認定,『漢芯一號』及其相關設計和應用開發平臺屬於國內首創,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專門主持新聞發布會,向海內外新聞媒體、社會各界發布了『漢芯一號』誕生過程。……」

上午專家碰頭開成果鑑定會,下午開新聞發布會。這是「超英趕美」的速度。

據瞭解,晶元鑑定不能只做 DEMO(插到系統板上跑應用),更不能放幾張幻燈片了事,要從 CODE(代碼)入手,獨立地檢驗各環節的正向工程,最終確認這是可複製(而不是可打磨)的新產品。這樣的鑑定可能要一、兩個月;鑑定成功,說明是真貨、可以批量生產。

漢芯1號被舉報為「民工打磨」,那麼它是否曾經接受過規範的鑑定?官方調查報告不能不對此予以澄清,這事關一眾行業領軍人物的英名。如果他們丟失了公信力,涉及晶元業的重大決策,有關部門還能聽取誰的意見呢?


天極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