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以一個僅有八百多戰鬥兵員的步兵團,敢於去攻打擁有兩個步兵聯隊和龐大特種兵部隊,人數逾萬、裝備精良的日軍,也只有膽略過人、善謀善斷的孫立人將軍,才能作出這種以寡擊眾,以少救多的非凡決斷,孫立人後來被譽為」藝高人膽大「的典範。他認為日軍雖強、雖眾,卻驕傲輕敵,尤其輕視英軍,加之日軍志在奪取油田、扑滅大火、搶救油田,根本想不到中國軍隊會突然出現,向其進攻,我因而能收「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之效。這正是孫立人能在複雜的情況中,找出敵軍的弱點並加以利用的善謀善斷的具體表現。
仁安羌大戰結束後,孫立人見殘敵已逃,決定集中全師於二十日再發起攻擊。但此時整體狀況卻對盟軍不利,西線戰況因仁安羌戰鬥得以扭轉,但東線日軍五十六師團卻擊破遠征軍第六軍防線,迅速直插盟軍後方,致盟軍全線動搖,不得不放棄緬甸撤退。
此時,英軍已經開始撤退,第五軍也已北撤,惟有新三八師仍孤懸敵後,正準備進攻中。入晚,斯林姆致函孫立人,通知他火速撤退。這樣,新三八師便成了掩護英軍撤退的後衛。
四月二十八日上午,孫立人在曼德勒第五軍的軍事會議上,力排社聿明向密支那撤退的主張,建議:「火速集中主力,先破臘戍之敵,再在臘戊或貴街與敵決戰。務必先打破敵對我之包圍。」杜聿明堅持按蔣介石的命令北撤。孫立人反駁道:「委座這個電令的前提是『對臘戊應有適當處置』,爾後才有『第五軍以密支那、第六十六軍以八莫為後方,在緬北作戰』的指示。當務之急,應在保住臘戍。」依當時的形勢而言,孫立人的建議,確為挽救中國遠征軍免過覆滅的可行的良策。無奈杜聿明固執己見,仍令新二十二師、新三十八師在曼德勒同日軍週旋多日,徒然坐失跳出日軍包圍圈的有利時機。孫立人感到中國遠征軍十萬將士的安危和中英聯軍的命運,將決於頃刻。軍人的良心和責任,都不容許他就此沉默。他立即用電話向羅卓英談了他對形勢的判斷和我軍應取對策。羅甚贊同,卻認為時已晚矣,難以改弦。關於會同英軍在夢內瓦收拾日軍第三十三師團的意見,羅請孫速向亞歷山大提出。孫立人一面部署新三八師的行動,自己則於當晚驅車至耶烏向亞歷山大面述上述建議。亞氏雖滿口誇獎孫的建議極具遠見卓識,卻又藉口英軍油料和彈藥俱缺且士無鬥志,難以再組織進攻。他反而面囑孫立人設法把部隊完整地撤往印度。五月三日,各部隊都撤完後,孫立人親自殿後,率一一二團、一一四團和師直屬隊從瑞波最後撤退,於五月七日傍晚到達科林。(待續)
- 關鍵字搜索:
- 抗日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