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武器生產潛力揭秘(組圖)

日本執政的自民黨2005年10月28日通過了新憲法草案,其最大特點是將日本的自衛隊升格為自衛軍,規定自衛軍「為了確保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可以進行國際協調活動」。這意味著日本下一步將依靠其強大的經濟力量,大力擴充軍備,致力成為一個軍事大國,最終實現地區性乃至全球性大國的目標。核武器作為一個大國政治和軍事地位的重要象徵。我們在關注日本軍事動向和軍事力量建設時,就不得不聚焦其製造核武器的能力。

  1994年6月17日,當時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國會回答記者時公然說:「日本確實有能力擁有核武器。」1995年3月,日本著名的《寶石》雜誌披露日本政府高級官員在接受該雜誌記者採訪時說:「日本能在183天內造出原子彈!」2002年4月6日,日本在野的自由黨黨魁小澤一郎在福岡舉行的一次研討會上公開揚言:「如果中國過度膨脹的話,日本就要製造核武器來『反制』中國;日本核電廠裡的鈈完全可以製造出4000多枚的核彈頭,我們在軍事實力上不會輸給中國!」2002年5月中旬,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自民黨議員安倍晉三說:「毫無疑問,日本將會擁有小型原子彈。」2002年5月31日下午,日本內閣官房長官福田康夫在記者會上公然宣稱:「只要堅持專守防衛,日本也可以擁有核武器。沒有不准擁有核武器的理由。」那麼,我們來看看日本到底有沒有能力製造核武器?

日本關西電力公司核電站

  英國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研究核動力與核武器擴散的專家們曾經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國家要想製造一枚簡單而適用的原子彈,應具備的條件是:①掌握核反應有關理論;②掌握核武器基本裝料的物理和化學特性;③具有製造核武器和試驗核裝置的技術設備;④擁有足夠的核裂變材料;⑤願意拿出必要的財力物力用於發展核武器。他們認為,頭三條幾乎是每一個具有一定工業能力的國家都能夠做到的。因為公開的文獻中,報導了許多有關核反應爐和核武器方面的技術,包括過去很難得到的製造核材料的資料。別說是工業國,就是半工業國,都具有製造第一代裂變核武器的技術能力,只要它們有了足夠數量的武器級核材料,它們就能製造出核武器。下面,我們來重點看看日本的核原料、核能技術、核試驗技術和核彈頭製造技術、運載技術狀況到底如何?

  日本擁有儲量驚人的核原料

  按照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規定,核彈原料鈾235或鈈239的純度達到92%-93%稱為武器級,它們達到一定量即能引起核爆炸。一般認為,用達到武器級的鈈6-9千克、鈾12∼16千克就可製造出核爆炸裝置。但有人認為,使用高技術手段,用1∼3千克鈈、2.5-5千克鈾即可引起核爆炸。

  而且,稍有核常識的人都知道,鈈239含量較低的「反應爐級鈈」,經過核燃料後處理工廠的提純,就能成為高級的「武器級鈈」。日本專家早在1977年就介紹了日本在1971年6月至1974年lO月建造茨城縣東海村燃料後處理廠的情況。


位於日本福井縣敦賀市的「文殊」號快中子反應爐的一個控制室

  目前,日本在岡山縣和青森縣建有離心法鈾濃縮工廠,在官崎縣有化學鈾濃縮工廠,並投資200億日元建造激光鈾濃縮工廠。現已實現鈾濃縮工業化。為加大核原料的儲備,日本加快了本國直接製造的步伐。日本現有49座核反應爐,年產鈈10噸左右。由於國內處理能力有限,日本與英、法訂立了處理核廢料的長期合同。同時加緊擴大國內的處理能力,預計在2010年就完全可以不再依賴外國,而自行處理核反應爐產生的核廢料。日本還積極探索新的核原料獲取技術。鋰是生產核彈材料氘化鋰的重要原料,日本已成功利用吸附材料在4小時內從海水中提取到濃縮3.23倍的鋰,這比從陸地礦石中提取鋰的成本低一半; 1989年,日本成功地向月球發射了一個「先驅者」探測器,以探測月球表面含鋰豐富的砂石,並成為世界上繼蘇、美之後第三個探目的圍家。

  日本核原料極其貧乏。據70 年代統計,它的天然鈾儲量和生產量,都不到世界總量的1/1000。為解決核電站的原料供應以及其它目的,日本近年來還從英國、法國購進鈈。1992年 11月至 1993年1月期間,「拂曉丸」輪船在日本海上保安廳武裝巡邏艇的護航下,從法國瑟堡港向日本東海港運回了1噸鈈,標誌著日本正式進入利用鈈的時代。據《朝鮮日報》一篇題為《日本有實行核武裝的嫌疑》的評論員文章報導,按照日本原子能委員會1990年擬定的鈈需求計畫,到2010年,日本鈈的供應量是 85噸。據估算,日本到2010年的鈈需求量,最多也就是20餘噸。如果那樣,屆時日本將有60餘噸剩餘的鈈。1噸鈈可以製造120枚核彈頭。擁有先進導彈研製能力的日本,用這些「剩餘的鈈儲備」可以製造出1000餘枚核彈頭。這也就是說,日本的鈈擁有量足以使日本成為核強國。

  日本擁有先進全面的核能技術

  雖然日本目前還沒有核武器,但它擁有世界一流的核能技術。日本現有49座核電站,年發電量約4萬兆瓦,位居世界前茅,核能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是舉世公認的。日本擁有增殖反應爐技術,該技術一直是核技術研究的重點和難點。建造增殖反應爐的技術之複雜、投資之巨大遠遠超過發展核武器,它曾經使一些發達國家被迫中止建造計畫。但日本窮10年之功夫,不惜耗費60億美元的投資,建成「文殊」中子增殖反應爐,並於1995年8月試運行發電成功。此外,日本還擁有世界一流的核融合技術。核融合技術的研究位居世界核技術的最前沿。因為核融合比核裂變的效率更高、應用前景更廣泛,核融合技術一直是核技術研究 「熱點」。據外電報導,目前日本擁有全世界惟一的大型螺旋核融合實驗裝置,其受控核融合裝置也屬世界一流。


日本M-5型運載火箭可搭載4000公斤的彈頭

  日本擁有超強的計算機模擬核爆能力

  過去,核爆炸試驗曾經是研製核武器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降低了核爆炸試驗在研製核武器過程中的作用。日本雖然從未進行過核爆炸,今後也不大可能再進行核試驗,但日本一直關注著美、俄、法等國利用計算機模擬技術進行模擬核試驗的研究工作。從技術上講,計算機模擬核試驗對於繼續研製和完善新型核武器意義重大。日本在大型高速計算機技術方面一直居世界領先地位。據報導,日本已研究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6000億次的超高速計算機,完全有能力對核爆炸進行計算機模擬試驗。俄羅斯軍事專家弗拉基米爾.比洛烏斯認為,「日本有能力在一年內製造出核武器。即便不進行核試驗,也能運用高速大規模電子計算機,在三維空間對核爆炸的全過程進行全方位模擬。」

  日本擁有高水平的核彈頭製造能力

  彈道式導彈的彈頭從數百乃至上千公里高空高速重返大氣層,飛行環境極為惡劣。許多想擁有彈道導彈的國家,都無法越過這道技術障礙而裹足不前。而日本恰好在相關領域裡,擁有世界共認的技術優勢。

  中遠程、洲際導彈的彈頭以4.3-7.3公里/秒的高速和20-40度傾角再入大氣層,巨大的衝擊波產生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大氣壓的外壓作用於彈頭殼體。同時,與空氣摩擦還產生巨大的熱壓力和劇烈升溫(遠程導彈彈頭端頭可達到3000∼4000度,洲際導彈彈頭端頭可達到太陽表面溫度,即 6000∼10000℃)度。承受這樣惡劣的環境,需要好材料。60年代,曾用金屬中熔點最高的鎢合金製造彈頭的頭錐。但鎢合金的熔點也不過3500℃,而且密度很高,不久就被淘汰了。


日本H-2型運載火箭發射

  1969年,日本東麗公司生產出世界上首批高強度、高模量碳纖維。以此為開端,出現了耐高溫、耐燒蝕、抗熱震,密度僅為鎢合金十分之一的碳/碳複合材料。70年代末,美國開始在民兵一Ⅲ導彈MKl2A彈頭鼻錐上採用碳/碳複合材料,洲際導彈彈頭防熱問題迎刃而解。後來的先進小型彈頭,多照此辦理。90年代,日本把碳/碳複合材料用於航天技術。在高性能碳纖維產量方面,東麗公司一直佔居世界首位。1996年2月12日,由二級狀態的J-1火箭將 1040公斤重的日本「希望」號太空梭的「高超音速飛行實驗件」(HYFLEX)射入亞軌道。火箭開機後,HYFLEX與火箭分離並沿橢圓彈道飛行,它以49。大傾角再人大氣層後,速度達到14.4倍音速,隨後完整地落到1300公里外的海洋中。這次再入飛行試驗表明,日本事實上已完成了相當於射程 3000公里彈道導彈彈頭的再入防熱工程考核。鑒於日本在碳/碳複合材料領域中的技術優勢,可以認為,一旦日本做出決定,很快就能製造出中遠程、洲際導彈的核彈頭。

  除了防熱問題,現代彈道導彈的彈頭還面臨落點精度控制(即精確制導、末制導)和反攔截(即突防)兩大難題。眾所周知,美國在兩個領域中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它常常依靠日本進口高,精度電子部件和技術。1985年夏季「星球大戰」計畫實施後不久。美國要求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本部提供掌握的東芝公司的成像尋的裝置。這種裝置可不受紅外線和雷達干擾,比常規跟蹤定位方法更有效。除了這個例子,人們還可以通過美國希望從日本獲取諸如高速邏輯砷化嫁器件、亞微米光刻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等,看出日本在「精確制導」及「突防」方面均有雄厚的實力。

  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核彈頭運載技術

  日本從50年代開始研製現代運載火箭。1970年2月,它用L-4S三級固體火箭將24千克重的「大隅」號衛星送人太空,成為第四個用自己火箭發射衛星的國家。70年代引進美國先進的「德爾它」火箭技術後,日本空間事業發展步伐加快。20多年來,它已用L、M、N、H、J等5個系列的11種火箭發射了50多顆不同軌道的衛星,成為一個實力雄厚的空間大國。頻繁的發射,使日本在固體火箭領域(包括髮動機的推進劑、材料、噴管技術)以及火箭的控制、發射技術等各個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經驗並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固體空間運載火箭」與「固體彈道導彈」之間。技術上本來就只有一紙之隔。倘若把火箭運載的衛星換成導彈的彈頭或核彈頭,改變飛行軌道,它就成為能攻擊地面目標的彈道式導彈或核導彈。日本固體火箭品種較多,可以組成各種近程、中程、遠程及洲際導彈。


日本TR-1A火箭可改裝成近程導彈

  近程導彈(射程100-1000千米):日本可利用TR-1A固體火箭改裝成近程導彈。TR-1A火箭直徑1.13米,全重10.3噸,裝7 噸HTPB複合推進劑。TR-1A火箭可把630-750千克的微重力實驗艙射到265千米高度,並使它落到數百千米外的海面上。1991年9月,TR- 1A火箭進行首次發射,就在控制系統中使用了中精度光纖陀螺。計算表明,如果把它的「實驗艙」換成700千克重的彈頭,這個火箭就成為射程超過750千米、可以裝載在越野汽車上發射的機動近程導彈。這樣的導彈,能攻擊韓國、朝鮮和中國東北地區的目標。

  中程導彈(射程1000-3000千米):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的河內山治朗曾經在1990年著文,展望了加一個3.5噸燃料的兩級火箭(TR -x)方案。它的射程能力將超過美國的「潘興2」導彈(全重7.3噸,發射726千克彈頭時,其最大射程可達到1800千米)。日本宇宙開發事業團研製的 H-2火箭助推器(SRB)直徑1.8米,裝59噸HTPB複合推進劑,海平面推力158噸,工作時間93秒。如果將其發動機殼體換成碳纖維複合材料以減輕結構質量,那麼僅僅用一個助推器作單級固體火箭,它就可以使2噸重彈頭達到2500千米以上的射程。


日本N-2型運截火箭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日本完全有能力製造核武器,我們切不可把近年來一些日本政客散佈的核威脅言論視為瘋言瘋語,應高度警惕和關注日本發展核武器的動向。其實,日本的潛力遠不止於製造第一代水平的核裂變原子彈。幾十年來,通過發展民用核電成長起來的一批核科學家和核工程技術人員,利用日本核工業的基礎和高科技優勢,在與第二代核彈緊密相關的核融合領域進行了一般工業化國家也望塵莫及的工作。雄心勃勃的日本人,甚至計畫21世紀登月,從蘊藏量豐富的月球上取回氘和氚,而氘和氚的聚合反應與裂變反應相結合,就能製造出氫彈。

  目前,國際形勢明顯朝著削減乃至消除核武器和防止核擴散的方向發展,國際輿論不會輕易容許日本走上發展核武器的道路。在這種大氣侯下,日本目前還不大可能發展核武器。但是,隨著未來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誰也無法斷言日本不會發展核武器。日本雖然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其態度令人生疑。早在1967年開始對「核不擴散」進行討論的初期,日本就表現出使人吃驚的消極。它認為「核不擴散」沒有規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有削減核武器的義務,只是禁止無核國家開發核武器的條約,因而大加反對。到1993年在東京舉行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日本對1995年到期的《不擴散核武器條件》的延長問題又表現得極其猶豫不決。從發展趨勢看,通過「有事法制三法案」和「七項有事相關法案」等「有事立法」、修訂新《防衛計畫大綱》、出臺《防衛自皮書》、修改憲法等一系列舉動表明,日本在不斷擴大自衛隊的職權,追求自身的獨立防衛能力,「不會指望美國永遠溫和的核保護政策」,即使美國願意提供這種保護,但日本的國家利益不可能總與美國國家利益保持一致,「日本最終要獨立地負責它自己的安全」。

  這就使日本發展核武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日本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高超的科技水平和高度發達的工業基礎,勿容置疑,只要政治需要,日本一旦做出發展核武器的決定,擁有核武器將指日可待。日本著名軍事評論家、英國《簡氏防務週刊》特派記者江謙介博士說過,「日本開發和擁有核武器之日,必是世界形勢發展到對日本國的核武裝說什麼也無濟於事之時。」當然,我們誰都不希望這一天的到來。


日本J-1型二級火箭


日本H-2A運載火箭可以改裝成彈道導彈


日本H-2A運載火箭可以改裝成彈道導彈


日本豎起中的H系列運載火箭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