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組圖:八旬老人追憶二戰猶太難民的上海避難生活

 2006-04-03 02:4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二戰期間,日本當局命令所有1937年後抵滬的猶太難民遷入「無國籍難民隔離區」。隔離區位於虹口,包含有15個街區。虹口隔離區不同於歐洲國家的「隔都」──猶太難民是與中國人混居在一起的,然而6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隔離區早已物是人非,猶太人居住過的建築依稀還在,而那裡的人卻走的走、死的死。據說現在仍居住在這裡的歷史見證者、猶太人的虹口老鄰居,大概不超過30位,他們都已年過八旬。記者找到其中的一對夫婦──84歲的全富榮和82歲的張招娣,他們回憶起當年的點點滴滴,讓人們對當時的隔離區和猶太人的生活有一份最真實最貼近的感性認識。



84歲的全富榮回憶過去,往事如煙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但當時猶太區的建築風韻猶存


當年在上海虹口唐山路上的猶太人生活場景,成為永恆記憶

  六家猶太房客

  我們家是1942年搬到這裡的(現址霍山路94號),那個時候這兒猶太人還不多,後來1943年2月日本當局下令1937年後抵滬的猶太難民必須遷入所謂的「隔離區」,搬來的猶太人就多起來了。

  這個房子是英商造的,我們當時買下了這一幢,還借了隔壁一幢。我們住在隔壁,這裡一幢就租給別人住,一共有六家猶太人租借在我們家。隔壁兩家住的是兩對猶太夫妻,這邊住了一個中年婦女,旁邊一家是個姑娘和一個老太太……他們似乎都沒有小孩,或者有可能孩子沒有一起逃到上海。隔壁有個猶太男人長得胖,我們給他起了個外號,叫「fat man」。他們一般一早就出門上班了,早出晚歸,平時見了我們也就點點頭算打招呼。他們吃得很簡單,就是麵包、土豆什麼,再弄個湯。用的是法蘭盤,還有高腳玻璃杯,都是自己帶過來的。跟我們中國人起油鍋呀炒菜呀不大一樣。穿著也很平常,就是他們的西式服裝。

  我記得,1945年,日本人戰敗,猶太人基本上還留在這裡。1949年前後,租我們房子的猶太人才陸續搬走,離開上海。走的時候,還送了幾樣東西給我們,有一隻木桶還用到現在。

  我們現在房間裡用的這套傢俱也是出自猶太人的手藝,用了60多年了。當時我家對面有一家猶太人開的木器店,我父親花了1000美元定制了這套傢俱(那時1000美元絕對是大價錢),包括一個五斗櫥、一個大櫥、一張床、桌子和四把椅子,還送了兩把沙發椅,櫥上刻的花到現在看來都非常精緻,猶太人特有的風格。木頭很堅固,除了床,其他東西都一直用到現在。

  解放後,隔壁那幢房子,我們交給了政府。現在這一幢,後來也住進了很多人家。大概五六十年代,我們曾接到過猶太人寄來的信,當時因為對海外關係控制得比較嚴,所以我們很緊張,根本沒有拆,就把信扔了。或許就這樣錯失了與那些猶太鄰居重逢的機會,以後再也沒有聯絡了。這兩年,確實也有一些猶太人重訪虹口舊居,但是從年紀上看,他們那時應該都是十幾歲的小孩。原先住著的成年猶太人,現在應該都已八九十歲,甚至更老,活著的也沒幾個,更不可能來上海了。

  猶太人最勤勞

  從我接觸到的所有的猶太人(包括鄰居和朋友)來看,猶太人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們工作非常勤勞、刻苦。

  我們家是做服裝生意的,當時開了家女子成衣店,有時需要一些小零小碎的東西,就由猶太人提供。比如紐扣,中國人是沒有的,傳統紐扣都是布制的。猶太人想出了辦法,用木頭銼成圓形的紐扣,再用油漆一層層漆,看上去非常亮。一粒紐扣看著小,其實要許多工序。我們要什麼顏色,他就漆成什麼顏色,我們說好什麼時候要,他到時一定會交貨,非常講信用。

  過去,遷到這兒的猶太人,有的沒有工作的,就在胸口挂塊牌子,背後再挂塊牌子,上面寫著「木匠」啊、「漆匠」啊、「泥水匠」等等,找工作。我們有一次就找了這麼個猶太人來粉刷房間。一個50多歲的男人,真的很勤勞,從早干到晚,基本不休息,只有中午的時候稍微休息一會兒。不像我們中國的裝修工人,做一會要抽根煙、聊會天什麼的,他沒有的,悶著頭幹活,手腳特別快。

  猶太人的勤儉是我的親眼所見。那個時候,我有幾個猶太朋友,住在舟山路五十幾號、六十幾號,其中有一個是做珠寶生意的,我常常到他那兒坐坐。他一個人做,就這麼小的一個房間,吃飯、休息、工作,都在這個屋子裡面。我有時早晨到他那兒,他已經老早就開始幹活了。我記得他曾經跟我說:「一個人隨便做什麼工作,第一就是要勤勞,第二是要信譽好,一定要做出自己的規矩來。」

  還有個猶太朋友曾對我說:「人,一定要有自己的手藝,那麼他到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工作,可以依靠手藝生存下去,才不會吃苦。」我想,那時的猶太人沒有自己的國家,他們「流浪」在全世界,飄到東飄到西,正是靠手藝和勤勞,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生活下去,包括上海。

  做生意很精明

  我記得舟山路83號二樓,住著一個德籍猶太人,長得高高大大,太太也很漂亮,還帶著兩個孩子,男孩10歲左右,女孩六七歲的樣子。他經常發泄對德國人的不滿,說他們野蠻,控訴他們的暴行。

  猶太人做生意,用上海話說就是「門檻精」。曾經有位猶太人跟我說:「要開店,不管生意大小,一定要開在『鬧猛』的地方,有市面的地方。店面小一點倒沒關係。」因為只要市面好的地方,即使店小,賺了錢以後,一樣可以再擴張。但是如果是沒有市面的地方,店開得再大,也賺不了錢,反而會虧得大。現在我們想想,他說得確實沒錯。」

  人們都說猶太人是天生的商人,做生意精明,確實如此。以前上海有句笑話,說一個人「門檻精」,就說這人是「猶太人麼」。猶太人做生意有手段、有計畫、有經驗。

  我住的霍山路、舟山路一帶,也有一些猶太人開的小店,百貨店、服裝店比較多,還有五金店、咖啡店等等。猶太人開的店即使再小,裡面的裝修卻很乾淨。他們的營業時間都是統一的,中午一定要休息一個小時,這是他們的規矩。生活條件好的猶太人,家裡有電話,有冰箱。更多的猶太人生活困難,擺地攤,幫人做擦鞋、剃頭、縫紉等等服務的都有。

  當年虹口是公共租界,華洋雜居。這一帶,除了中國人和猶太人,住著的白俄、日本人,也不少。當時我們家也是開店做生意的,我的感覺是,日本人做生意沒猶太人精明,但他們的禮貌,比我們、比猶太人、比任何一個國家的人都要好。客人進來非常慇勤地迎接,顧客離開也一定要送到門口。日本軍國主義當然殘酷野蠻,但是從日本普通老百姓來看,確實講禮貌。

  猶太生活圈

  當時猶太人主要集中在提籃橋地區,霍山路、舟山路是中心,朝東到楊浦區的荊州路附近,朝南到楊樹浦路,朝北到唐山路附近,朝西到高陽路,大概就是這麼一個區域。裡面有不少難民所,我記得長陽路300號有一個,東餘杭路也有,收留無家可歸的猶太人。

  很多猶太人生活困苦,他們有的依靠變賣家裡帶來的東西以生存,久而久之,還專門形成了一個猶太舊貨市場──公平路以東、唐山路以南、長治路以北、海門路以西這麼一小塊地方,那時都是荒田(原來的房屋「八一三」時被日本人都炸毀了)。猶太人就在那兒擺舊貨攤,賣家裡的「生材」(日用品),比如酒杯、盤子、肥皂、裝飾品……除了傢俱都賣。附近長治路961弄住的都是猶太人,所以這裡主要是猶太人的買賣,很多中國人去買。

  以前舟山路,白天有一排中國人開的小店,但是每天晚上7點以後,就是猶太人的「市面」了,這裡是他們互相交際的場所,中國人一般不大看見的。晚上舟山路一帶很熱鬧,斜對面霍山路上還有露天的屋頂花園(百老匯戲院樓上),有音樂演奏,喝喝咖啡,聊聊天。猶太人在這裡生活,有他們自己的圈子,主要還是他們自己猶太人之間的交往比較多。他們會說中文的很少,就算說,也是很簡單的幾個詞。我跟他們交談,主要用的是英語。猶太人在他鄉落腳,很團結,也很尊重當地習俗和老百姓,我從來沒有看見過他們與中國人爭吵,很文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