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是調侃的話,但卻是有數字為依據的。 據美國權威雜誌《福布斯》不久前的公布,香港、澳門、臺灣身家最高的四十名富豪中,前三名都是港人:第一名李嘉誠、第二名郭氏三兄弟,第三名李兆基。
李嘉誠身家去年暴漲546億,身家每天增加1.2億港元,坐擁一千八百億港元,是世界第十位富豪。《福布斯》榜上十大富豪中香港佔了六點五席。
以香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面積一千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九十多萬),超級富豪比例之高不可謂不驚人。
再說一個更新的數字,這個數字說的不是超級大富豪,而是有關香港百萬富翁的統計--由美國花旗銀行委託顧問公司所做的一項統計。數字表明香港手持百萬元流動資金的市民有27.4萬人。所謂流動資金就是這些人的物業、汽車等不包括在內。
這批「百萬富翁」平均年齡45歲,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男女比例是51% 和49%,相當接近。
白手起家
上述數字讓人思考一些問題。第一,香港在世界經濟最自由地區的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這個數字空非徒有虛名,而是相當能反應實際情況,儘管新加坡一直非常不服氣。
前面所說超級富豪,三名之中就有兩名是白手起家的。李嘉誠的「神話」香港人人都知。一名潮汕窮小子,偷渡來香港投靠親戚,最後憑著自己的努力奮鬥和個人際遇,取得了今日的驕人成績。
李嘉誠並非唯一的例子。近年崛起的傳媒大亨黎智英也曾是身無分文的偷渡客。據說他是在廣州做苦力時吃到一塊巧克力,驚異這世界原來有如此美味的東西,然後痛下決心來香港這個美食天堂。發財致富的動力可以有許多種,原來「好吃」也是其中之一。
忽視文化
李嘉誠
李嘉誠經常向中國內地捐資作慈善事業。
第二,我雖然不同意「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說法,但也不能不承認比起這些世界有名的大富豪,香港本地培養的文學家、藝術家甚至科學家的確沒有那麼高的成就。
去年回香港訪問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崔琦就批評過香港學生太過現實和短視。
崔琦的中學是在香港上的,他對香港有很深的感情,認香港是「故鄉」,他的這番話是特別語重心長的。崔琦雖然愛香港,但他的成就卻是在美國獲得的。
第三,香港的超級富豪對香港文化和藝術的支持實在是強差人意,可以說基本沒有。他們支持教育,做賑災等慈善捐款等,就是忽略文化。這說明瞭什麼問題呢?
貧富懸殊
香港社會往經濟傾斜是比歐美國家嚴重,發展的確不很平衡。 最後一點,在這樣一個富裕的社會,貧富懸殊還是非常之大,只要看看報紙上有關社會底層的報導就懂了。
說到香港的富有,倒使我想起一件往事。多年以前去俄羅斯旅行,莫斯科的餐館裡,侍應生都在偷賣魚子醬罐頭賺外塊,當時的俄國真是窮得可以。
但是懂講普通話的俄羅斯導遊講了一句令人不得不深思的話:「如果沒有香港和臺灣,中國大陸的經濟能發展得那樣快嗎?」「你們中國最了不起就是有個香港!我們俄國缺的也就是一個香港!」
說到這點,真是不得不佩服毛澤東,如果他在1949年或者1966年,就下令一舉收回香港,那會怎麼樣呢? 要知道,當年假如要收回,簡直易如反掌!
(BBC特約撰稿人 舒非報導)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香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