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海軍學會報:美軍假想2011年武力干預台海失敗

 2006-03-16 05: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編者按:本文原載美國《海軍學會會報》2004年5月號。通過假想 2011年美軍武力干預中國武力統一臺灣行動的失敗,對美軍現行作戰理及其背後的軍事理論提出了反思。由於立場和使用資料的缺陷,原文作者對解放軍軍事戰略與作戰理論的描述非常片面,多處出現知識的錯誤,敬請讀者閱讀時鑒別。

薛青麗編譯

2013年1月18日美國防部長備忘錄:2011午中國對臺灣的突然進攻極大地改變了太平洋地區的力量平衡。如今,中國的坦克仍然在臺北的街上巡邏以維持戒嚴狀態……

中國將其軍事、經濟及電腦網路的力量協同釋放產生了毀滅性的效果。為此美國而採取的「震懾」行動並未取得成功,中國仍然拒絕終止對臺灣的監管。更嚴重的是,中國對空間通訊和監視平臺的攻擊使得美國戰術作戰系統癱瘓。生物武器的攻擊使得諸如SARS之類病毒存美西海岸的主要城市蔓延。計算機病毒的攻擊使得華爾街受到自「9-ll」後最大規模的破壞。基於這些事件,2012年10月21日,美總統授命組成了一支國防部的「龍殺手」工作小組。這支小組由學者、政府官員和將軍組成,對「震懾」理論進行綜合性分析。對構造現今美軍的學說、結構和組織的理論進行檢驗,從而回答為何美國在這次戰爭中丟掉了臺灣。

1996年美國防大學出版了「震懾」 一書。本書由一個資深工作小組編寫,哈蘭.L.沃爾曼和詹姆斯.P.威德是該書的主要兩位作者。作者所受的教育和經驗主要來自於20世紀後期的一些衝突,形成了其「震懾」理論。儘管該理論在1991年科威特的戰場上取得了成功,2011年在對付中國時卻失敗了。現存回頭看看,「震懾」理論在形成之初就已播下了存未來失敗的種子。因為該理論基於「美國強大的軍力是沒有任何一個外部的敵人可以抗衡的……住一場地區性或常規戰爭背景下。」實際上這樣的戰爭只是我們所想像的戰爭,而敵人也要以我們的規則進行遊戲。當然,作者也認識到「潛在的敵人可能會改變未來衝突的樣式,並且作最大程度的改變……(對抗)現在美軍的優勢」。但理論並沒有對此以及其他「非對稱威脅」引起必要的審視,而是一再重複其主題: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完全控制戰鬥空間。

「震懾」理論也對完全控製作戰環境作出了分析,而實現此目標則通過對作戰環境、敵人及友軍的快速支配和知識的最大程度掌握,從而到達一個作戰的新層次。至2011年,這些要求看來可以實現。 「9.11」事件使得美國開始對國防情報檢索系統進行改革,國會也加人了對軍事訓練和教育的資金投入。但我們究竟在哪裡出現了錯誤呢?

◇「震懾」的漏洞

「震懾」理論的倡導者認為徹底完整地掌握戰場的知識是可以達到的目標,而且也是美軍最迫切需要的能力。但這個目標是與真實的戰爭相矛盾的。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言:「所知不同於所做」。戰爭是交戰雙方意志的衝突,並將導致一定程度的混亂、傷亡及毀壞。儘管自從「沙漠風暴」行動以來科技的發展已為現代戰場提供了更有序的能力和精確的殺傷力,但戰爭的本質並沒有改變。正如美海軍陸戰隊所不斷重複的:「戰爭是在任何不確定環境中產生的所有行動。不確定性使得戰鬥以不知敵方情況、戰場環境情況、甚至是友方狀態的形式存在……戰爭的本質使其不可能存在確定性。」

為達到掌握戰鬥空間的確定性,需要技術、程序以及人才的優勢。機器人、空間平臺、無人操作工具、毫微技術、可提高人員工作效率的藥物,以及對信息管理的方法等等將美軍帶入到幾乎各個方面的作戰領域。具有諷刺的是,人成為了戰爭鏈中最脆弱的一個環節。為達到對戰場空間的確定性,人逾發顯得脆弱。由技術帶來的數據和信息充斥著戰場空間,但不能帶來可進行作戰的知識。部隊由技術被帶到了信息上的兩難境地。過去,太少的信息導致作戰的失誤,如令,太多的信息也帶來了對數據進行整理、處理、分發和理解的複雜環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人使用閃電戰和機動戰來贏得空間和時間,指揮官的意願和指令灌輸至下屬,下屬在沒有得到命令時也按照所灌輸的思想作戰。而戰場的不確定性則由軍人的果敢和速度克服。指揮官的個人直覺、經驗以及訓練是感知戰場態勢的智力工具,而技術則是開發作戰機會的機械手段。「震懾」理論也認識到了這點,但達一點也因過份對技術的依賴而被削弱。在最近同中國的衝突中,由於失去了關鍵通信和情報系統使得美軍在作戰中如同盲人。就在美軍通過人力方式試圖恢復對態勢感知的掌握時,作戰的速度和殺傷的精確度在減小。

我們成為自己成功的犧牲品。我們忽視在索馬里、伊拉克、阿富汗戰場上得到的教訓,因為它們不能支持我們的理論。而我們的失敗歸結於我們在文化上的自大,對敵人的靈活性和意志力的輕視。同時,我們也沒有對「非對稱成脅」作好準備。「震懾」理論很少提及如何應對敵人的突然進攻。相反,我們認為弱小的敵人會任無所不控、無所不知的美軍眼皮底下無所遁形,而被「震懾」了的敵人將會按照我們的意願被強制、欺騙、支配和摧毀。過去20年美軍住技術上的優勢和機構的改革使得這些理論有其市場,但在應對中國最近發起的非常規衝突中卻遇到了失敗。

◇回答「震懾」

1999年,中國空軍兩名上校出版了《超限戰》一書。他們傑出的啟發性理論一時主導了中國在政治、軍事和技術領域的潮流。在書中他們對全球主義的擴散、單一民族國家的逐漸消失以及美國的強大軍事力量進行了討論,並指出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一一場沒有界限的戰爭,「首要的規則就是沒有規則」。超限戰超越了傳統戰爭的模式,延伸到打擊一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技術領域的暴力行動。中國的作者對衝突進行了全面的審視,並揭示出依賴技術的美軍存在的 「非對稱」弱點。美國人認為技術可以為發動一場戰爭提供完美的方式和方法,但中國人則預言了技術上的輝煌將導致「非對稱症狀」。中國和美國對戰爭的不同看法折射出雙方不同的文化觀點。這兩種對照鮮明的觀點在理查德.奈斯比特(RICHARD NISBETT)的《思想地理學:亞洲和西方思維的不同之處》一書中得到了體現,該書中寫到:「亞洲人通過對全局的敏感性謹慎仔細地處理事物之間的關係,從而認識世界;西方人則對具體的事物更為再視,訓練自己的眼睛來關注具體事物和行為的特點,但往往忽略了周圍的環境。」作者的洞察力直接指出了「震懾」和 「超限戰」理論的根本不同之處。達兩個理論都承認美軍強大的作戰能力和技術上的優勢,但根據美軍的能力中國和美國的作者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在西方人看來,「震懾」為完全控制敵人提供了作戰方法和技術手段,而中國人則認為,過份強大的美軍將使得其對手為避免美軍鋒芒而尋找新的途徑。超限戰擴展了戰爭的領域,並且為戰爭提供了新的工具。以技術為主導的全球主義增加了世界市場、通訊網路和銀行系統的相互依賴性和脆弱性。新型的戰爭工具將導致貿易受阻、對敵方資本的控制、貨幣貶值,電腦黑客手段得以成功。在非武裝力量方面,2001年「9.1l」後的炭疽病毒的出現造成了民眾巨人的心理恐懼。在潛在殺傷方面,大規模殺傷武器使得恐怖主義成為新的致命威脅。所有這些預計的行動和威脅模糊了戰鬥和非戰鬥之間的界線,暴露了一個國家在保護本國公民安全上的脆弱性。在戰爭的作戰層面上,向超越常規戰爭提出了新的挑戰。《超限戰》中描述的威脅向美軍提出了另類的挑戰。首先,「震懾」的原則被證明不適用於「非對稱威脅」。在面對恐怖主義時,「專業化的軍隊如同無力調整其規模的巨大恐龍。」美國的軍事「恐龍」沒有從索馬里和伊拉克取得「非對稱」的教訓,這種由來已久的健忘還加上了美軍不願意在後續的管理、本土安全以及在戰爭之外的方面有所作為。本國法律的實施沒有和軍事機構相聯繫。伊拉克進行的戰後穩定任務造就了國務院、國防情報局和作戰指揮官之間的夙怨。中國對臺灣和美國的攻擊成功地實現了最大化發揮戰略和作戰效果。任戰略層面上,人工合成病毒、炭疽病毒以及對計算機的攻擊使得本土安全防衛部工作癱瘓。在戰區層面,恐怖主義分子設法使得太平洋作戰司令部人員和第7艦隊的領導失去工作能力。在戰役層面,航母特遣編隊受到類似於SARS病毒的感染,這種病毒已對美國西海岸進行了攻擊。與此同時,中國終止了對朝鮮的糧食供應,大量朝鮮難民湧人日本。人道救援阻礙了日本對中國採取行動。這些措施形成了無界限的戰爭,並且是在戰區外進行的。而後,中國使用常規的戰爭力量來打敗臺灣。對美國的小規模攻擊阻止了衝突的迅速升級,為中國贏得了通過聯合國進行政治解決危機的時間。

◇未來的教訓

基於中國對臺作戰的勝利,工作組提出了以下建議:

重新研究「震懾」理論.形成適用範圍更廣的軍事理論

「震懾」擁護作戰的成就,但自2001 年以來,美軍注重常規作戰的成就,而不是任更廣闊範圍戰爭的成就。在高度對抗的衝突中,明晰和現實的威脅是聯合和多國作戰進行作戰計畫的動力,但當可以覺察的威脅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聯合作戰和計畫的效果就不明顯了。這需要很長時間來經歷、教育和訓練,從而保證常規聯合作戰的能力,來應對21世紀的新威脅。需要前瞻性的眼光來指導軍事學說、裝備和訓練的再塑造,從而適應超限戰。

擴展並完善作戰藝術

「震懾」理論所不曾預料的一個後果是作戰藝術的喪失。理論對戰爭的作戰層面強加了戰術模板,只重視衝突巾情報、定位和科技的因素。而結果是,超限戰的迷霧模糊了「震懾」的技術和戰術的視線。為加強「震懾理論的適應性就應對美軍作戰的藝術進行}J展和完善。過去,戰爭中各層面的主要行雲圍繞於力量的直接交戰和在戰場上的作戰而在未來,這止匕行動將存在於國家力量的各個方面。

增強軍事和非軍事力量之間的聯通性超限戰揭示了民間、政府和軍事部門之間的縫隙。20世紀末的聯合特遣部隊為這些機構的聯通提供r許多經驗和組織模式。使用有能力的政府高級官員存作戰指揮層中擔任重要職務就是一種方法。未來的戰鬥指揮因非軍事人員的副職指揮官和情報、??士兵可以到私營企業、政府機構或非政府機構進行交流學習。

從科學和藝術兩方面來看待戰爭

美國必須放棄戰爭如同解決牛頓力學問題一樣的看法。美國進行戰爭的方式反映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鐵路、電報、電話、汽車、飛機的發明為19、 20世紀的戰場提供了移動、機動和聯繫的能力。當美國由工業國發展為高科技經濟國家時,其戰爭的方式也將發生變化。超限戰展示了非對稱存在的脆弱性。而使得問題更為複雜的是,無界限的戰爭擴展到文化、經濟、軍事甚至犯罪領域。引用《超限戰》的一段:當未來的計畫者問戰場的地點在哪裡時,答案是「任何地點」。為應對無界限戰爭就需要達到戰爭藝術與科學技術的平衡及綜合。

使用人力對作戰的終端、方式.手段進行支援

  儘管科技的優勢體現在人工智慧、機器人和精確武器系統上,人仍然是戰爭舞台上的核心。無界限戰爭展現了機械化戰爭的弱點和漏洞。更為甚者,21世紀的生物和計算機空間技術成為對付本身的技術,無界限戰爭巾不可預知的、聰明的敵人將使得「震懾」理論失足於其技術的桎梏。美國必須將各種因素的力量綜合使用在以人為中心的戰爭中,從而應對中國的威脅。

◇結語

  二戰中,法國淪陷後一位官員說自己的國家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我們的領導人沒有對新式的戰爭進行過思考,德國的成功交際上是智力的成功,也正因如此,我們會敗的此之慘。…震懾」反映出巨大的智力能量,但是,也如同馬其諾防線一樣,同時為敵人創造了機會。接受無界限戰爭,而不是我們所想像的戰爭,將是扭轉中國取勝的第一步。為打贏新型戰爭應進一步綜合利用民間、政府和軍方的力量。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