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之死與國家認同

地方利益驅使下的諸侯經濟有著強烈的反市場性,對內不講原則,對外不講誠信。在市場經濟環境裡,要形成統一的市場,也需要國家對任何人提供一體化的保護 .

春節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農民工王建民因無錢就醫慘死在北京某個醫院的急救室外。北京眾多的鑑定機構不願得罪醫院拒絕為王建民解剖屍體提供司法鑑定結論。北京本地媒體一片寂靜,看不到後續報導和北京有關方面介入的消息。

相反,事發後,黑龍江省駐京辦和黑龍江政府介入了與醫院方面的交涉,在王建民的家鄉《黑龍江晨報》開設了「王建民之死」專欄進行連續報導。

一人逝去,兩地迥然,類似的例子在國內的媒體上並不少見,深圳每年工傷報廢4萬條手臂(腿腳),廣東媒體悄然無聲;南丹礦井透水,廣西媒體三緘其口。此次民工死在北京,依然是甲地出事乙地熱炒。

人所共知,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力量把各類交往者的利益延伸到交往對象方的領域。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異地的一體保護,正是這種有別家族保護、地方保護的國家一體保護,才能使市場經濟不同於諸侯經濟。

上述現象的久存,恰恰說明瞭國內統一市場的不成熟,地方利益驅使下的諸侯經濟有著強烈的反市場性。於是,對內不講原則,對外不講誠信。「地」同異伐就成了交往中的普遍現象。對經濟利益是這樣,對人也是這樣。

統一的市場,一體的國家保護,是形成公民國家認同的重要條件,無論廣東人、北京人、上海人、黑龍江人、河南人還是臺灣人,他們首先是中國人,在中國境內,他們的權利義務不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別,任何一個地方政府都有義務與責任提供與本地公民無差別的服務。

如果在地方保護主義驅使下,北京、黑龍江和中國其他地方僅僅保護本地公民,而拒絕為他地公民服務,公民就不會有真正牢固的國家認同。

歷史經驗表明:沒有牢固國家認同的民族形如一盤散沙。在近代中國漢奸迭出,叛兵如潮,降將如毛的現象屢屢出現,與無牢固的國家認同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但是,國家對民族認同的重要條件,是以國家能夠保證其基本的權利為條件的。

政治家們經常引用美國前總統肯尼迪在其著名的演說中「不要問國家為你做了什麼?而要問你為國家做了什麼」的名句,用以激勵人民為國家奉獻,但大多數人迴避國家要一體保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前提。如果一個國家對公民的一體保護不能實現。公民的權利只能依靠本地方甚至是家族保護,他的權利就不能稱之為公民權利,公民對地方的認同就會大大超過對國家的認同,一旦國家有事,就難免重蹈歷史的覆轍。

王建民事件最終能得到妥善的處理,證明國家有能力對公民實現一體保護,我國公民對國家的認同程度自然就會大大提高。

財經時報(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劉輝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