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面臨生產過剩危機和美元危機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秘書長王建指出,投資和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需求因素,但「十一五」期間,要提防可能爆發生產過剩危機和美元危機。過剩危機亟待關注。本輪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拉動的。如果不能實現從投資型增長向消費型增長的轉變,就會爆發生產過剩危機。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的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現出急劇拉開態勢,需要通過再分配體制把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但中國目前個人所得稅調整的作用不僅不能擴大消費,反而是在縮減消費,使政府失去了防止出現生產過剩危機的主要手段。


陝西牛奶「生產過剩」? 奶農無奈將鮮奶倒進水渠

  由於個人所得稅的改造和社會轉移支付制度的建立與完善,都並非在短期內可以完成,所以在「十一五」後期會出現產出高峰,走入市場經濟的中國是否會出現第一次生產過剩危機,應該如何應對,已經是一個極為迫切的問題。美元危機不得不防。本輪經濟增長的第二個動力是出口,而出口的高增長又與不斷擴大的中美貿易順差有關。

  據美方統計,2004年在中美貿易中,中方順差額為1620億美元,但當年中國的貿易順差只有320億美元,說明中國是把對美貿易順差又轉成了對其他國家或地區(主要是東亞)的貿易逆差,用對美貿易順差中獲得的美元從其他國家換回了實物產品。但從長期看,增持美元的結果已經不可能從美國換回等值的產品,這樣遲早會使持有美元的國家減持美元,導致美元出現危機。

  如果爆發美元危機,美國的貿易逆差就會被迫緊縮,世界各國的資本也會逃離美元,中國目前這種通過中美貿易順差拉動經濟增長的過程,以及與東亞地區的貿易聯繫鏈條也會被迫中斷。目前還很難預計美元危機到來的時間,但從大趨勢來判斷,在「十一五」中期出現美元危機的可能性極大,而一旦出現外部的惡性經濟波動,中國經濟增長就會失去一個重要的需求拉力。


(經濟參考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