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專家:中日關係惡化 中日戰爭機會大於台海

 2006-02-15 01: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布希政府前高級官員和美國專家2月13日在華盛頓舉行的日中關係研討會上警告說,亞洲兩個大國所面臨的一場潛在的軍事衝突,有可能會把美國也拖下水。美國專家稱,對東亞地區爆發戰爭的擔心要超過台海地區。對於美方的警告,日本外務省發言人最新表示,處理惡化的日中關係已變得至關重要。

當天,在此次針對中日關係惡化而舉行的研討會上,前美國高級官員和亞洲專家都對目前的日中關係發出了嚴重警告。

在布希第一任期擔任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副助理國務卿施萊弗(Randdall Schriver)在研討會上警告說,日中兩國在軍事上存在著「一個日益增加的軍事估計錯誤和誤解的機會,它可能會把美國捲入其中」。

施萊弗指出:「我的理解是,(兩國的軍隊)正接近一個潛在的更加危險的局勢。」

法新社報導說,面對美國專家和前政府高官發出的警告,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千葉明(Akira Chiba)在討論會結束會對西方記者表示,處理日益惡化的日中關係已變得至關重要。千葉明說:「任何錯誤的處理都可能導致非故意的結果。

千葉明表示,處理目前兩國關係惡化的局勢「是極為重要的」,不過他同時還表示,他對兩國政府預防局勢進一步惡化持著「樂觀」態度。法新社指出,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一再參拜靖國神社和日本出版歪曲二戰歷史的教科書,導致中日關係進一步惡化。不過,千葉明卻認為東京和北京的關係惡化,主要是中俄加強關係的「戰略重新組合」的問題。

在談到在冷戰期間,日中一度極為友好的雙邊有關係時,千葉明稱,那是為了共同對付前蘇聯,但「現在的問題是,歷史問題並不是由外交藝術來照顧的。而戰略結盟或重新組合卻能導致對峙或合作。」

法新社指出,在中日關係已經跌至歷史最低點之際,中俄關係近來則越走越近。北京和莫斯科現在已解決了過去的邊境爭執,重新簽定了貿易協議,還在去年舉行了大型聯合軍事演習。一些專家將中俄關係重歸於好,看成是兩國渴望從美國人手裡奪回對亞太地區的軍事和經濟控制權的一個信號,而日本則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是美國的軍事盟友。

在中日關係不斷惡化時,中國軍艦也時常出沒在兩國有爭議的海域。2005年9月,一艘中國軍艦在有爭議的海域瞄準了一臺日本軍事偵察機。一年前,中國一艘核潛艇進入日本水域。此外,日本官方還稱,數艘中國考查船在事先沒有給予通知情況下,擅自闖進日本水域。

美國保守派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著名亞洲問題專家卜大年(Dan Blumenthal)在討論會上強調說:「我對東海地區爆發戰爭的擔心,要超過台海地區。」卜大年說,整個亞洲地區對日本和中國所面臨的一場潛在的軍事衝突「都非常擔心」。

不過,參加此次討論會的日本外務省發言人千葉明則認為,日中兩國能處理好目前惡化的雙邊關係。紐約時報2月13日也針對日中關係惡化發表了社論,抨擊了日本新外相麻生太郎上任以來的言論,稱他的上任給惡化的兩國關係「火上澆油」。

紐約時報的社論說,人人都希望他們能為自己國家所有的歷史感到自豪,但誠實的人知道這並不可能,明智的人會看到承認自己國家所犯罪行以及從這些罪行中吸收教訓的積極價值,然而,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則既不誠實,也不明智。

社論指出,麻生太郎的言行除了激怒日本所需的盟友與貿易夥伴外,還激怒了他一直試圖取悅的日本民眾。今天的日本民眾大多出生在「二戰」之後,但是日本國內的公開討論以及學校的現代史課程從來沒有觸及日本應該承擔的戰爭罪行責任,比如逼迫朝鮮婦女充當「慰安婦」,在中國城市以及無助戰俘的身上進行化學武器試驗,以及殺害數十萬中國平民的「南京大屠殺」事件。

紐約時報說,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亞洲國家對麻生太郎去年秋天以來的言行感到憤怒的原因。麻生太郎最近兩次讓人憤怒的言論包括建議日本天皇參拜供有14名日本戰犯的靖國神社,以及聲稱中國臺灣地區的高教育水平得益於日本對該地區的50年殖民統治。麻生太郎後來對自己言論的澄清沒能改變這些言論產生的惡劣效果。

社論最後說,此外,麻生太郎還「不遺餘力」地給本就艱難的中日關係「火上澆油」。他稱中國的軍隊建設對日本是「重大威脅」。然而世界人民都知道,自近代以來,中國從未有過威脅日本的記錄,事實恰恰和麻生太郎所說的相反(日本倒是常常威脅中國)。由此,麻生太郎先生的外交觀與他的歷史觀一樣令人詫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