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3日19時,瑞典皇家文學院宣布,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英國劇作家哈羅.品特(Harold Pinter),他將獲得一千萬瑞典克朗(約合110萬歐元)的獎金。品特成為了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評選的黑馬,出人意料的勝出。品特現年75歲,是一位在政治上敢言而著稱的劇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生日宴會》、《背叛》、《看門人》、《回家》等。他還以參與人權運動和編寫影視劇本而聞名,包括1981年的名片《法國中尉的女人》。其作品代表了西方現代派戲劇的最高成就。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了壓迫的封閉房間。」 瑞典皇家學院還說,「品特讓戲劇回歸它的最基本元素:一個封閉的空間,不可預測的對話,人物相互之間都可能被對方擊敗, 虛偽土崩瓦解。」
品特的創作觀點是:「現代戲劇的主要任務不是塑造人物,劇作家沒有權力深入劇中人物的內心深處,妄想誘導觀眾通過其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觀察外界事物,劇作家在劇中能夠給予觀眾的,只是他自己對某一特定場景的外觀和模式、對隨著劇情不斷變化的事物的一種印象,以及他本人對這個奇妙的、變幻中的戲劇世界的一種神秘感覺。」
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全部名花有主,其評選活動以文學獎推遲揭曉,最終爆冷而塵埃落定。好不遺憾,我們又與它擦肩而過。這再一次警醒了有「諾貝爾」情結的中國人:我們何日走向諾貝爾?
諾貝爾獎以在人類精神領域的巨大影響而獨領風騷,一個世紀以來,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作家、詩人、戲劇家都為之夢寐以求。這不僅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和巨額的獎金,更因為其遺囑的根本精神「理想主義傾向」作為判斷獲獎作品和獲獎人的最高標準,因而多年以來該項獎勵已成為國際社會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世界性巨獎。長期以來,我們對諾貝爾獎的其它獎項,似乎有自知之明,不作非分之想,唯獨對諾貝爾文學獎卻情有獨鍾,其熱情有增無減。理由是我們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擁有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民族,曾遭受近一個半世紀的屈辱、抗爭。如果說風雲變幻的時勢造就英雄、偉人,那麼這也是歷經磨難、命運多蹇之文人的幸運,卻幾乎沒有世界級大師及作品,真不可思議。
迄今為止,我國只有林語堂,沈從文,北島等三人曾忝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用英文寫作的《京華煙雲》曾獲提名;北島近年也多次獲提名;沈從文筆下美麗的「湘西世界」及詩化散文化的小說和田園牧歌式情調最符合諾貝爾文學獎原則。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懂中文的評委馬悅然在一次訪談中不無遺憾地說:「如果沈從文1988年還在世,那麼那年十月的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是他的。」他承認因語言翻譯障礙使得中國作家失去了一些機會,同時還委婉批評了中國人期望值過高,作家受意識形態束縛,作品識見不足,力度不夠。
但是,歷史畢竟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2000年十月十二日,瑞典文學院發布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獲獎消息。對其總的評價是:「因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道路。」中國作協的反應是「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瞭解,看來,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中國部分知名作家作出了積極反饋,評論界作出了一定反省,真可謂熱鬧一時,但大部分中國人卻不知高行健何許人也。
中國作家什麼時候能真正獲獎,作家尤鳳偉說得好:「許多人耿耿於懷中國作家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把責任歸咎於評委的不公與漢語言翻譯的障礙,我不敢說沒有這種成分。但事實上他們都忽略了重要一點,那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則是作品須具有理想主義精神,是那種放在全人類視野下崇高真情的理想主義,而不是狹窄的偽理想主義。如果我們中國能夠出現《百年孤獨》、《日戈瓦醫生》、《古格拉群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樣的作品,我想同樣可以獲獎。」
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只能作為旁觀者,為什麼我們一次次與諾貝爾獎無緣?不必過多地怨天尤人,還是好好反思自己吧。我們應當正視歷史與現實,把握時代給予的各機種遇,高度重視人文的價值,深層次思考人類的缺陷,認真研究人類社會的苦難,積極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只要我們作出不懈的努力,真正走向諾貝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不是遙遠的夢想。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頒獎公告中說,授予哈羅德.品特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他的作品揭示了日常絮談中的危機、強行打開了了壓迫的封閉房間。」 瑞典皇家學院還說,「品特讓戲劇回歸它的最基本元素:一個封閉的空間,不可預測的對話,人物相互之間都可能被對方擊敗, 虛偽土崩瓦解。」
品特的創作觀點是:「現代戲劇的主要任務不是塑造人物,劇作家沒有權力深入劇中人物的內心深處,妄想誘導觀眾通過其塑造的人物的眼睛去觀察外界事物,劇作家在劇中能夠給予觀眾的,只是他自己對某一特定場景的外觀和模式、對隨著劇情不斷變化的事物的一種印象,以及他本人對這個奇妙的、變幻中的戲劇世界的一種神秘感覺。」
至此,今年諾貝爾獎的各個獎項全部名花有主,其評選活動以文學獎推遲揭曉,最終爆冷而塵埃落定。好不遺憾,我們又與它擦肩而過。這再一次警醒了有「諾貝爾」情結的中國人:我們何日走向諾貝爾?
諾貝爾獎以在人類精神領域的巨大影響而獨領風騷,一個世紀以來,幾乎全世界所有的作家、詩人、戲劇家都為之夢寐以求。這不僅因為它悠久的歷史和巨額的獎金,更因為其遺囑的根本精神「理想主義傾向」作為判斷獲獎作品和獲獎人的最高標準,因而多年以來該項獎勵已成為國際社會中地位最高、影響最大的世界性巨獎。長期以來,我們對諾貝爾獎的其它獎項,似乎有自知之明,不作非分之想,唯獨對諾貝爾文學獎卻情有獨鍾,其熱情有增無減。理由是我們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擁有地球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民族,曾遭受近一個半世紀的屈辱、抗爭。如果說風雲變幻的時勢造就英雄、偉人,那麼這也是歷經磨難、命運多蹇之文人的幸運,卻幾乎沒有世界級大師及作品,真不可思議。
迄今為止,我國只有林語堂,沈從文,北島等三人曾忝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名單。「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用英文寫作的《京華煙雲》曾獲提名;北島近年也多次獲提名;沈從文筆下美麗的「湘西世界」及詩化散文化的小說和田園牧歌式情調最符合諾貝爾文學獎原則。著名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唯一懂中文的評委馬悅然在一次訪談中不無遺憾地說:「如果沈從文1988年還在世,那麼那年十月的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是他的。」他承認因語言翻譯障礙使得中國作家失去了一些機會,同時還委婉批評了中國人期望值過高,作家受意識形態束縛,作品識見不足,力度不夠。
但是,歷史畢竟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2000年十月十二日,瑞典文學院發布法籍華裔作家高行健獲獎消息。對其總的評價是:「因作品的普遍價值,刻骨銘心的洞察力和語言的豐富機智,為中文小說藝術和戲劇開闢了道路。」中國作協的反應是「中國有許多舉世矚目的優秀文學作品和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此並不瞭解,看來,此舉不是從文學角度評選,而是有其政治標準……」中國部分知名作家作出了積極反饋,評論界作出了一定反省,真可謂熱鬧一時,但大部分中國人卻不知高行健何許人也。
中國作家什麼時候能真正獲獎,作家尤鳳偉說得好:「許多人耿耿於懷中國作家拿不到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把責任歸咎於評委的不公與漢語言翻譯的障礙,我不敢說沒有這種成分。但事實上他們都忽略了重要一點,那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則是作品須具有理想主義精神,是那種放在全人類視野下崇高真情的理想主義,而不是狹窄的偽理想主義。如果我們中國能夠出現《百年孤獨》、《日戈瓦醫生》、《古格拉群島》、《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樣的作品,我想同樣可以獲獎。」
我們捫心自問,為什麼這麼多年我們一直只能作為旁觀者,為什麼我們一次次與諾貝爾獎無緣?不必過多地怨天尤人,還是好好反思自己吧。我們應當正視歷史與現實,把握時代給予的各機種遇,高度重視人文的價值,深層次思考人類的缺陷,認真研究人類社會的苦難,積極關注人類自身的發展,只要我們作出不懈的努力,真正走向諾貝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就不是遙遠的夢想。
文學雜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給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