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第四大石油公司隱情:陝西省政府與中石油交鋒

 2005-09-29 20:0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與中石油交鋒多年之後,陝西省終於走出關鍵一步---成立被媒體譽為「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的延長集團來重組省內所有石油資源。此次重組是否意味著石油三巨頭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又是否會帶來其他省的更多連鎖反應?

  走在陝西省延川縣永坪鎮的大街上,石油的氣味撲面而來。一輛接一輛的油罐車從身邊急馳而過。在穿鎮而過的永坪河對岸,永坪煉油廠長長的排氣管上廢氣燃燒的火光晝夜不熄。

  在這個距延安市以北72公里處的小鎮,陝西延長油礦管理局(以下簡稱:延長管理局) 整個局機關、家屬院以及一應俱全的配套設施,佔據著永坪河兩岸最好的位置。整個小區四周用圍牆圈了起來。小區內,植被蔥翠、路面潔靜,一派安靜祥和;小區外,道路泥濘、建築雜亂;站在小區門前,恍然間一腳踏著兩個世界。

  在過去30多年時間裏,這個隸屬陝西延長石油工業集團公司的延長管理局一直是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以外惟一具有石油開採權的地方石油企業。

  但就在9月14日,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延長集團)開張之後,這個歷史悠久的延長管理局機關內開始瀰漫著一種失落的情緒。

  新鮮出爐的延長集團被媒體譽為「中國第四大石油公司」。事實上,這僅僅是「新瓶裝舊酒」,延長集團的出現源於陝西省政府對陝北石油企業的整合戰略,它統轄的是陝北(實際上是全省)已有的包括勘探、煉化、銷售等所有石油企業,其中就包括延長管理局。

  「現在是動盪時期。如果到時候我還是在這個位置上,我會很樂意對你的採訪提供幫助的。」延長管理局一位負責人近日在接待記者時態度甚至有點沮喪。自原來的局長赫宇一週前被調離後,管理局局長一職一直空缺。

  可想而知,陝西省這一龐大的石油業整合重組計畫將觸動多少人的神經,而對於早已插足陝北的國內三大石油巨頭之一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下簡稱:中石油)來說,這一消息可能更是振聾發聵。

  也許正因為此,就在揭牌儀式上貴賓雲集、萬眾囑目的熱鬧景像一閃而過之後,當記者去尋找延長集團時,無論是在延安還是在永坪,所有被採訪對象都不願透露其任何信息。而在114電話查號臺,這家陝西第一大國企、延安第一納稅大戶,竟然沒有登記。

  石油「新貴」為何蝸居舊樓?

  9月20日,記者費盡周折才在延安市區南部的一座老舊破敗的大樓上找到了這家石油 「新貴」。在大樓的正面大門處,是一把鏽跡斑斑的鐵將軍把關。台階上,積了厚厚一層的灰塵,一副很久無人造訪的模樣。記者繞過一個掛著「石化招待所」牌子的側門,轉到大樓後,才發現有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後門」可以進入大樓。後門過道非常的低窄,人通過時都要彎腰才不至於被磕到頭。

  整個大樓的一層和三層空無一人,也沒有任何的指示牌。加上光線不好,有點陰森的感覺。在二樓,有半層顯然是曾經
裝修過的辦公區,與整棟樓的反差十分明顯。跨過鐵門一打聽,才發現這裡正是這家企業總部所在地。

  延長集團資產超過百億元,何以如此艱苦樸素?

  他們顯然是不想引起外人關注,尤其不想引起中石油的關注。

  但就在9月18日,中石油一個以中石油規劃總院、中石油環境監測處和塔里木油田、新疆油田、吐哈油田等單位和部門組成的安全環保檢查團已悄然入駐延安市郊的長慶油田第一採油廠的招待所裡。

  其中中石油位於新疆油區的三家油公司的技術高層齊齊現身延安,讓人吃驚不小---和陝北油區一樣,新疆油區也是低效油田的「重災區」:其中準噶爾盆地的克拉瑪依油田的低效油田比例約為60%,塔里木盆地的低效油田比例也佔到了總探明儲量的50%。

  事實上,在過去5年間,中石油與陝西省政府就陝北石油資源的歸屬已交戰數個回合。

  1999年2月,陝西省把當地的延長管理局、延安煉油廠和榆林煉油廠重組成陝西延長石油工業集團公司,成為陝西省的直屬企業。陝西省當時計畫,以陝西延長為主體,以合法資質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將延安、榆林市現有的15家鑽採公司重組進入陝西延長,實行總分公司體制,作為省直屬企業管理。

  但就在2000年年初,中石油提出要將陝北的地方石油公司收歸該公司所有,未果。

  兩年後,陝西省政府向國家經貿委打報告,反對中石油介入,提議以陝西省政府管轄的延長管理局為主整合陝北石油資源,組建區域性股份石油企業集團。

  幾乎同時,中石油也向國家經貿委上書稱,陝北地方石油企業不能走省內重組路子。中石油這次甚至要「一鍋端」:除了原先要的各區縣的石油公司資產外,他們還想把包括延長油礦、延安煉廠、榆林助劑廠等資產在內的陝西延長,「整體無償劃入中石油」。

  針對中石油的意見,陝西省火速公關。2003年1月,陝西省再次向國家經貿委提出堅持「省內重組」的意見。

  經過幾個回合的交鋒,今年年初,陝西省政府悄悄成立了「陝北地區石油資源重組領導小組」,專門負責與延安、榆林兩市就重組事宜進行談判與協調。而陝西延長也於今年4月20日對所轄的延長管理局、延煉集團等公司的資產進行核查,為重組做好各種準備。

  對於陝西省的「省內重組」模式可能帶來的「後果」,此前,中石油曾在一份遞交給國務院的文件中提到:前幾年,甘肅的華池和環縣、寧夏的鹽池縣等周邊地區,都開始效仿陝北的做法,相繼成立了一批縣鑽採公司,搶佔長慶油田的區塊和油井,非法打井採油。

  經過治理整頓,目前這些縣雖然停止了開採活動,但是仍再要求劃定區塊,由地方打井採油。

  而四川和黑龍江大慶地區也相繼發生過這種類似的情況。

  在歷年的全國人大和政協「兩會」期間,新疆自治區、寧夏自治區的代表,都以陝西為例提出了地方參與當地石油開採的提案。

  所以,「我們認為,如果陝西地方石油企業實行省內重組,很可能會引發全國其他省區的連鎖反應,導致全國範圍內石油開採的混亂局面,其後果不堪設想。」中石油在報告中這樣總結道。

  今年以來,在「西氣東輸」的源頭---新疆庫車縣,當地民營企業與中石油的開採權糾紛不斷,雙方打官司打到國務院。7月,國務院組成的調查組正式進駐當地進行調查和調節。

  「雞肋」變「黃金」

  陝西省的油氣資源如今成了眾人覬覦之物,而誰能想到,就在10年前,這些油氣資源還被視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陝北是中國陸上石油的發祥地。1905年清政府在延安創辦「延長石油官廠」,至今正好100年。但陝北地區的油藏規模小、地點分散、油層低滲透,屬於 「低效油田」。所以,從打出中國第一口油井起,採油業績一直不好。在1990年代早期,延長管理局的原油年產量一直在40萬噸以下。

  1958年,作為對革命老區的支持,當時的石油部就把作為中央直屬企業的延長管理局下放給陝西省政府管理,希望能夠「以油養油,滾動發展」。1966 年,陝西省又進一步把這個局下放給延安地區管理。延長管理局由此成為了中國三大石油公司以外惟一具有石油開採權的地方石油企業。

  此後,雖然國家石油工業體制幾經變革,但延長管理局一直合法、低調地存在著,隱在深山少人知。而在1998年進行的國內第三次石油工業體制改革中整頓小煉油廠時,延長管理局的永坪煉油廠、延安煉油廠(延煉集團前身)等三個陝北煉油廠也被網開一面,保留了下來。

  就這樣,在陝北,中石油的長慶石油管理局和延長管理局兩個採油主體同時存在。雙方劃定各自的「勢力範圍」,30多年裡各自相安無事。

  1986年9月,為了搞活陝北油氣資源、支持老區建設,時任國務委員的康世恩提出了讓陝北地方政府參與石油開採的新思路:要求把原來打過井、而又拖在那裡不起作用的區塊對外承包,並「允許多層次承包,一直包到縣、鎮、鄉」。

  為此,到了1990年,陝北有油的各區縣就相繼成立了國營的鑽採公司。而在1994 年4月,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批示精神,中石油的前身---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和陝西省人民政府簽訂了《關於開發陝北地方石油資源的協議》。決定從中石油長慶管理局登記的區域範圍內劃出約500平方公里,延長管理局則從自己登記的區域內劃出約580平方公里,共1080平方公里的石油資源區塊,交由所在地市縣組織開發。

  但在1990年代後期,中石油勘探發現,陝甘寧盆地油氣儲藏量為190億噸。而 2003年9月,國土資源部在北京宣布,在鄂爾多斯盆地發現世界最大規模的綜合礦物能源基地---在這個佔地達37萬平方公里的盆地裡,石油總資源量達到 85.88億噸、天然氣總資源量為10.7萬億立方米、煤炭的儲量則高達3667.08億噸。其綜合能源折算當量達到世界第一。

  由於陝北斜坡的面積雖然只有9萬平方公里,但油氣資源量則佔到了整個盆地資源總量的80%。為此,陝北將成為僅次於大慶、勝利油田的第三大油氣生產區。

  2002年,中石油在一份報告書中稱,「如能將陝西地方石油企業整體並入中石油,對陝甘寧盆地實行統一規劃,到2010年,其年產油氣當量預可達到3500萬噸以上,有可能成為與大慶並駕齊驅的中國最大的油氣生產基地」。

  2004年陝西省完成原油產量1308萬噸,一年中曾7次刷新月產記錄。在全國12個年產百萬噸以上原油省(區)中居第四。

  同時,隨著油價的不斷上漲,曾經度日維艱的陝西省地方石油企業,如今個個變得雄心勃勃。如曾經只有一套從加拿大引進二手煉油設備的延煉實業集團公司, 2004年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94.3億元。排在2004年全國「1000大」工業企業中的第167名,在全國的石油行業中排名35名。

  同樣,市縣石油企業們也不示弱。在去年陝西地方石油企業生產原油720萬噸中,其中由14個區縣石油企業生產的原油為400萬噸,佔據了55%的比例;而在實現銷售收入320億元、上繳稅金和實現利潤中,所佔的比例甚至更高。

  所以,這些分散於14個區縣的1080平方公里的區塊產權歸屬和石油鑽採公司就成了各方爭奪的焦點。

  誰更應該開採?

  陝西省這次成立延長集團的舉動,讓中石油幾乎有點措手不及。對此,中石油的一位內部人士氣憤地表示:「那些油田很大一部分是我們長慶油田原來花了很多錢探明的。而且很多都是油藏比較淺、產量比較高的油田,他們這樣說佔了就佔了,太過分了。」

  但中石油對此卻無可奈何。因為這次行動只是陝西省國資委的一次正常的企業重組行為。不涉及相關的產業政策---重組主體用的是延長管理局,它是國內四傢俱有合法油田勘探開採權的公司之一。

  所以這次新公司的全稱就長得有點拗口--陝西延長石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延長油礦管理局)。「因為在勘探開採方面,只有延長管理局有這個資質。但以後延長管理局實質上就不存在了。它和延長集團將是兩個牌子一套人馬。」延長管理局上述人士介紹。

  為了確保這次重組,陝西省一方面非常高調地在延安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並請出新華社來助陣---除了對外發布重組消息外,還陸續刊發有關陝西省石油工業發展現狀的新聞稿子;但一方面對於「計畫外」的媒體,則一律封鎖消息---他們也在忐忑不安地試探各方的反應。

  這些年來延長管理局和陝北地方石油公司在原油勘探開採上的良好表現,使得陝西省在這次博弈中得分不少。陝北地區的地方原油產量1980年以前只有兩三萬噸,1985年也只有10萬噸,但在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到了720多萬噸。

  陝北地方石油企業的成功在於它們能夠耐下心來,踏踏實實地開發這種規模分散、質量不高、產量較低的「低效」油田。在投入上,它們一方面加大新區塊的投入,一方面在老區塊上鍥而不舍並連獲佳績。僅延長管理局每年新增地質儲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先後發現了12個新油田,目前登記的儲量突破10億噸,探明儲量在全國排名上升到第10位。

  在勘探技術上,他們以「土洋結合」的方法,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探索特低滲油田開發的新路子,使油田採收率提高到26%以上。而通過全面推行投資小、佔地少的「反九點」法注水開發模式,使得油井管理和運輸更為集中,減少了土地徵用和資源浪費。經濟、環保的雙重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對此,國內著名石油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戴金星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本來他們的產能很低,但現在他們的產量越來越高了。除了經營管理的辦法外,還有是在勘探方法和技術上的創新。尤其是低效油田的勘探技術上,他們用了很多很土但非常實用的方法。大家都對他們評價挺高的。」

  戴金星所指的「大家」是由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組成的「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項目終審會」的評審團專家們。9月8日,評審團通過了延長管理局送審的《鄂爾多斯盆地延長礦權區常規油氣資源評價》的項目終審,並給予這個項目「優秀成果」獎。

  專家們好感的背後,是除了大慶和勝利油田之外,中國約一半左右的油藏都是屬於低效油田的實情。而國內的前幾大石油公司們寧願從國外大量進口原油,也不願意在勘探上加大投入的原因也在於此---根據《中國企業家》記者此前在新疆的調查得知,中石油由於擔心影響上市公司業績,對於開採成本高於4.5美元/桶的油井,一般會自動放棄。

  同樣,據2004年國土資源部的一份調查表明,在對2003年國內石油天然氣勘查開採進行年檢時發現,最低勘查投入不足成為首要問題。875個勘查年檢項目中有55%的項目未完成最低勘查投入,有36%的項目沒有任何的實物工作量的投入。尤其是在西部地區這種現象更為嚴重---中石油在西部地區持有的 127個探礦權,有106個沒有投入勘查資金。

  一方面國內連年發生「油荒」,一方面卻是獲得了油價飛漲帶來暴利的各大石油公司們在持續減少勘探的投入。

  陝西省此前向國家有關部委打報告中就曾指出:中石油雖然搶先登記了陝北地區絕大部分石油資源,但有很大一部分未開展任何實質性的勘探開發。造成一方面中石油佔據了資源大量閑置,另一方面延長管理局資源嚴重短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