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喀拉拉邦 印度人心中「神的家園」(組圖)

 2005-09-10 16:49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河水海水隔丘相望 船屋椰林美不勝收


劈波斬浪的划船競賽




喀拉拉漁民泛舟水上

位於印度西海岸南端的喀拉拉邦因盛產香辛料而聞名於世。這裡出產的胡椒、小豆蔻、肉桂、丁香、羅望子、薑黃等,至少在兩千年前便已名揚世界。在不具備食品保鮮技術的年代裡,印度香料除了作為調味品之外,還被視作能夠保持食物持久不腐的天賜之物,在歐洲貴族家庭中廣泛使用。據傳,東印度公司最初將香料販回歐洲時,售價竟比黃金還貴,很多西方人是因為香料才認識印度的。

喀拉拉之美,美在自然純真。藍天白雲下,放眼四望,稻田蔥綠、椰林碧青;山坡上,一望無際的芒果樹、腰果樹掛滿了沉甸甸的果實,與隨處可見的甘蔗林、橡膠林共同組成綠的梯隊。當海風吹過,各種混雜在一起的清香被一同送入遊人的心肺,那種奇妙之感令人回味悠長,暢快無比。

喀拉拉邦最吸引人的旅遊項目,莫過於「泛舟回水」。但幾乎每位初來乍到的遊人,都會對當地人所稱的「回水」困惑不解。這都是因為一個獨特的地理現象所致。在印度的版圖上,喀拉拉邦呈現為一條狹長的地帶,夾在拉克沙海與西高止山脈之間。發源於西高止山的41條河流,蜿蜒曲折地流向大海。這些河流的流量都不大,一年的大多數日子裡顯得溫順安寧,碧如翡翠。與眾不同的是,這裡的多數河流似乎都並不急於入海,而是在很多地方與海岸線平行,最近的地方不過相隔三五米,構成河水海水隔沙丘相望的奇特景象。季風到來時,海水鋪天蓋地般越過海岸線,注入河中,待風過雨起,河水暴漲時,便又會發動「絕地大反擊」,河水慌不擇路,奔海而去。一年年週而復始,這就是「回水」名稱的由來。

縱橫交錯的河網,沿途美不勝收的自然景致,是喀拉拉邦旅遊的看家好戲。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可以乘坐當地稱為「船屋」的草頂木船,順流漂蕩數百裡,從位於最南端的邦首府特里凡得琅直至天然良港科欽。「船屋」遠觀古色古香,南印度風情濃郁;近看,內部裝修豪華,現代化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盡顯高貴氣質。當然,盪舟「豐儉由人」,你也可約上三五好友,租上一葉小舟,伴著船工吱吱呀呀的蕩槳或撐篙聲,聽珍禽水鳥鳴叫,觀岸上人家生息。那種恬靜,那份安逸,宛若進入人間仙境,妙不可言。

晚霞初現時,是一天中最美的時刻,沿岸瀕水而建的小旅館裡,一些遠道而來的西方遊客,面向落日,屏氣寧息,盤腿而坐,習練瑜珈。彩霞透過椰林,將一道道金色的光芒投射在他們的臉上,猶如神光普照,神聖之極。

與自然美景相比,喀拉拉的人文景觀也頗令當地人引以為傲。印度教廟宇、穆斯林清真寺與基督教堂毗鄰而建,象徵各種宗教文化和諧相處。這裡的人民友善而充滿活力,接近91%的受教育率,在全印度位居第一。印度其他地區常見的重男輕女現像在喀拉拉邦很難尋到蹤跡。此間著名的傳統藥浴療法已有2600年的歷史,據說不僅可以祛除身體的頑疾,還能驅散心魔,內含「無慾可避萬邪」的深刻哲理。

喀拉拉邦的海洋貿易集散地科欽,擁有印度最現代化的造船廠和眾多的繁忙碼頭。萬噸巨輪頻繁進出,顯現出當地經濟的活躍。岸邊的集裝箱上,不時能看到「中國海運」的字樣。科欽城裡,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岸邊公園內遊人熙攘往來,享受著生活的樂趣。「中國漁網」是科欽的一道特殊景觀,相傳這種在中國常見的捕魚方式,是早年間從中國傳入的,凡中國遊客到此,莫不一睹為快,切身感受中印人民友好交往的歷史。

如果有幸,你或許能趕上當地一年一度的划船競賽。除了所用的船隻造型略有不同外,與中國端午節的龍舟賽頗為相似。大型的競賽船隻,可容100至125名槳手,此外還有4名舵手及25名歌手。當發令槍響起,只見百多名黑壯漢子伴著歌手高亢快速的節拍奮力划水,場面蔚為壯觀,當他們劈波斬浪到達終點時,成千上萬的觀眾向他們歡呼致意,性格外向的年輕人穿著衣服就跳入水中,為獲勝的船員潑水祝福。

這就是喀拉拉邦---印度人心中「神的家園」。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