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報分析中國油慌:沒有油汽車還不如三輪

德國之聲8月23日報導/國際原油市場價格暴漲強烈衝擊著中國的能源供應,南方一些省份發生了「油荒」。商報分析了中國出現「油荒」的一些深層原因:

廣東一些城市甚至不得不派出警員保護加油站,廣州市內加油站前汽車排起了長蛇陣,為了加一箱油,往往要等候四小時。據說上海的汽油供應形勢也很嚴峻,一些加油站已挂出了「無油供應」的招牌。

「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大幅上漲打亂了中國為經濟增長長期執行的戰略,供應緊張的原因並非僅僅是國內需求劇增和世界石油資源匱乏。這個共產黨治理的國家早已擺脫了舊計畫經濟的許多桎梏,但政府在能源領域仍然抱著國家控制價格的老一套不放。

多年來,政府規定的柴油和汽油低廉價格維持著中國的經濟增長,贏得了消費者和工業界的歡心。但是原油價格暴漲大大壓縮了中國汽油經銷商的盈利,『中國石化 』的一位經理說:『原油價格攀升到了創記錄的高度,國內的汽油價格卻被政府控制在低水平。』結果造成了自己加油站的虧損。所以,受國家控制的中國石油集團寧可把南方煉油廠的汽油以好價錢賣往國外,也不願供應附近的加油站。統計數字證明了這一事實:今年頭七個月,廣東原油加工行業的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39.2%。」

「油荒」加劇了中國的運輸企業、出租汽車司機和有車階層的不滿。但看起來,問題一時難以解決。商報最後寫道:

「有人懷疑,石油企業故意製造供應緊張局面,意圖迫使政府實行接近市場實際的價格體系,也就是提高價格。政府的調查報告說,這樣的猜測不對,視察人員沒有發現『中國石化』和『中國石油』左右市場形勢的跡象。

中國南方石油短缺使北京政府承受著巨大壓力。甚至國家控制的『中國日報』也要求改革價格體系。但專家們認為,中國的油價不會轉變為市場價格,因為這樣會帶動通貨膨脹,這是中國領導人無論如何要防止的現象。通貨膨脹可能成為社會動盪的導火索,這已不是第一次。例如上海的出租汽車就威脅說,如果提高汽油價格,他們將罷工。」(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