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塔:年代最早、彫刻最精美的金剛寶座塔─五塔寺塔
以高台上建有五塔的特殊形式體現的佛塔建築,稱之為「金剛寶座塔」。金剛寶座式塔的形式起源於印度,寶座塔上的五座塔造型,象徵著佛經上所說,金剛界五方佛。中間的為大日如來佛,東面為阿閦佛,南面為寶生佛,西面為阿彌陀佛,北面為不空成就佛。中國最早的金剛寶座塔造型出現在敦煌中北周石窟的壁畫之上。最早的塔形實物是山西朔縣「崇福寺」的北魏石刻中。最早的建築實物則是「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隨著時代和文化的變遷,寶座上的塔發展有了一些改變,有覆缽式、密檐式、樓閣式等多種,有的寶座塔還建在佛教建築之頂上。世界上共有六座金剛寶座塔。國外一座是印度「佛陀伽耶塔」,英國入侵印度時毀於戰火,後來印度派工程師到中國按「五塔寺塔金剛寶座塔」繪圖,回國後於原址重建修繕。另外五座都在中國,即「北京香山碧雲寺金剛寶座塔」、「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西黃寺清靜化域塔」、「雲南省昆明市妙湛寺妙應蘭若塔」、「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金剛舍利塔」。
其中首推北京「五塔寺塔」,為中國同類塔中年代最早、彫刻最精美的一座,北京的三座金剛寶座式塔,五塔寺塔比碧雲寺塔早340年,比西黃寺的早370年。
明成祖永樂年間(西元1403年-西元1424年),印度高僧班迪達,向明成祖進貢五尊金剛界金佛和金剛寶座塔的建築形式。成祖即敕賜建「真覺寺」,並詔令為金佛依照「佛陀迦耶塔」的圖樣模型建塔,於成化九年(西元1473年)竣工。
清乾隆二十六年(西元1761年)大肆整修,為避雍正帝胤禛之諱,後改稱「大正覺寺」。因寺院內藏有金剛寶座塔的緣故,俗稱為「五塔寺」。佔地約二萬平方米。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位於北京海淀區西直門外、白石橋以東的長河北岸。整座塔分為塔座和五塔兩部分。塔下部為長方形磚砌拱券結構塔座,即金剛寶座。南北長18.6米,東西寬15.73米,高7.7米,總高17米,分為6層,最下一層為須彌座,逐層由下而上往內收進0.5米。每層四壁挑短檐,共挑出五層,短檐下四周均雕有密集排列的佛龕,每個佛龕內刻有坐佛一尊。塔座的南北正中辟券門,正門上有「敕建金剛寶座塔」的匾額。塔的內部用磚砌筑而成,外表以漢白玉石鋪設。塔座內部為迴廊式塔室,內有44級石階,盤旋而上通往頂部平臺。中塔的正南有一座下方上圓兩層檐的琉璃罩亭,裡面就是階梯的出口,罩亭頂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標誌「蟠龍藻井」。
寶座頂上平臺,建有分別為四小一大共五座的石塔。用青石砌成方形密檐式小塔,均由上千塊鑿刻好的石塊拼裝筑成。中央大塔13層,高約8米,四角小塔各11層,高約7米許,5塔所象徵的佛稱「五方佛」,五塔下面均有須彌座,檐下四周刻有佛龕及佛像,相傳五尊金剛界金佛分別埋在五座石塔之下。五塔四周繞以高0、66米、厚0、12米的石欄杆。五座塔的頂上均有小型覆缽式塔剎,由仰連、相輪、華蓋、寶珠等組成,中間大塔的為銅製,其餘四座小塔為石質。
在塔建成後,塔表面的石料全部用「血料」保護起來。據說「血料」是使用豬血和麵粉加糯米汁調勻後塗刷在塔身,再貼上麻布刷漆,重複多次後才完成。現依然可在彫刻的凹陷處見暗紅色的痕跡。
金剛寶座塔在造型上屬於古印度大乘佛教晚期風格的形式,但結構上為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的建築物,其形制不同於常見的佛塔。五塔寺塔以精美的彫刻藝術而著稱,寶塔四周、小塔基座和塔檐之間,遍鑿精美的佛教彫刻。如佛像、法輪、菩提樹、五佛寶座、八寶、天王、羅漢、梵文等圖案,有著明代建築彫刻手法,在凸出的主題上,刻出纖細流暢的線條,流利圓潤的特點。大塔正面的須彌座中部,正對著階梯罩亭出口處,雕有一雙巨大的凸雕佛足,足心向外,下方以盛開的蓮花承托。象徵「佛跡天下」之意,視為佛的象徵。佛足在中國有十餘處。
「五塔寺金剛寶座塔」為溶合中國建築和外來文化的創造性傑作,各部分比例勻稱,給人堅實不可動搖的印象。不僅是一座造形優美的建築物,也是一件巨形的石雕藝術品。
- 關鍵字搜索:
-
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