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走私魚 潛藏新污染

臺行政院農委會一項隨機抽樣調查發現,市場上三十四點六%的食用魚檢出農藥殘留,有機氯佔二十三點七%,絕大多數檢出DDT,九件檢出「地特靈」。食用風險雖非立即性且不明顯,卻有學者與環保人士認為,其中半數樣本可能含「新鮮污染」,疑為走私的中國漁獲,呼籲政府重視走私漁產品之有機氯污染問題。

該份「消費者所攝取漁產品中農藥殘留量之初步評估」,最近在著名環境科學期刊Chemoshpere發表,為農委會藥物毒物試驗所之年度計畫。

該所在民國九十至九十二年間,於臺北、臺中、高雄各類市場與養殖場,隨機採集包括魚類、甲殼類、貝類、頭足類等九百二十件海貨樣本,其中六百零七件食用魚中,三十四點六%檢出農藥殘留,有機氯佔二十三點七%。

臺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與環境文教品質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等人在檢視報告後,一致認為這是一項警訊,他們表示,有機氯不易在環境中分解,臺灣在禁用三十年後,卻疑似出現「新鮮污染」,極可能是走私中國漁獲所致。

劉銘龍指出,根據聯合國2003年報告,中國仍在使用有機氯農藥,庫存量約十萬噸;凌永健表示,近年來多項報告顯示,香港與中國市售食用魚有機氯偏高,尤以珠江三角洲所產最明顯;嘉南藥理科技大學環境資源管理學系教授陳健民表示,中國因農藥管制較松,使東南沿海農業區河川出海口附近之漁產有機氯、有機磷較高。

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傑梁表示,有機氯若在人體長期累積,會提升致癌、畸胎、不孕等風險。

凌永健由報告中DDT代謝物pp'-DDT與pp'-DDE之比值研判,有機氯殘留之樣本中,可能有半數含新鮮污染;不過藥毒所研究人員則駁斥,以現有數據,要推論污染之新舊「很勉強」,仍須進一步分析。

研究人員表示,該報告之有機氯檢出率,與各國相比並無異常,且DDT檢出的量很低,若依「全國營養調查」之漁產品每日食用量推估,男、女「平均」每日DDT攝入量,只佔世界衛生組織訂立「容許值」約一%,顯見風險非常低;但男性每日攝入之「地特靈」,最高已達「容許值」之九十三點五六%。

不過研究人員強調,這代表就算每天都吃到最毒的海鮮,吃一輩子,也不致危害健康,何況「地特靈」檢出率不到一%,只要不偏食單一種類,就能夠有效分散風險。

但凌永健與林傑梁則認為,全國營養調查之食用量為平均值,依此推算,嗜吃大量海鮮者,就有機會吃出問題,不容忽視。

新聞辭典--DDT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

DDT屬有機氯農藥「殺蟲劑」的一種,十九世紀被合成問世,一九四○年代起被大量使用,因除蟲效果絕佳,在全球傳染病與農業病蟲害防治史上具重要地位,亦曾幫助臺灣根除瘧疾,卻因引發一連串生態災難,被聯合國列為「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受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世界各國大多加以禁用,僅部分開發中與未開發國家仍持續使用。

DDT也是一種環境荷爾蒙,目前已知其代謝物與女性荷爾蒙相似,會干擾男性雄性激素作用,妨礙男性第二性徵出現,亦被科學家高度懷疑與男性精蟲數量逐年遞減有密切關連。

環境荷爾蒙種類繁多,共同點是不易分解,會在環境中持續累積,經食物鏈中不斷傳遞、累積,因結構與人體荷爾蒙類似,會干擾或代替體內荷爾蒙之作用,可能造成生殖系統變異、免疫系統受損、生長發育與智能發展受阻;近年來,乳癌、子宮內膜異位、糖尿病、注意力缺乏過動症等多項疾病,也被懷疑與環境荷爾蒙有關。

過去被證實與DDT有關的生態危機包括:加拿大聖羅倫斯河白鯨出現雌雄同體現象;美國佛羅里達州鱷魚出現陰莖短小、性功能異常;歐美部分地區禽類蛋殼變薄,群族數量銳減,部分幾乎絕種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