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主導湄公河跨國電網 效益低引發爭議

(美國之音記者韋娓、齊之豐7月4日華盛頓報導)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人會議星期一和星期二在中國雲南昆明市舉行。來自湄公河流域6個國家的政府首腦和亞洲開發銀行的負責人出席會議,討論合作開發湄公河水利資源的問題。但是環保和人權組織卻擔心這些國家聯合開發湄公河可能對當地經濟、環境和社區產生負面影響。

相關國家會議討論合作開發

7月4號至5號,湄公河次區相關各國,泰國、越南、中國、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的領導人將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涉及交通運輸、電力聯網、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和動物疫病防控等多個領域。

泰國表示,湄公河流域各國互通有無、互補短長的做法對大家都有利。尤其是在電力方面的合作,有可能降低泰國的電價。

按照有關湄公河次區電網的協議,中國將向泰國送電,並將與緬甸、寮國等水電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合作。

環保組織持保留態度

但是有關專家對湄公河次區實際情況的研究發現,建立湄公河次區電網的基礎是在寮國、緬甸、雲南建造許多供應廉價電力的水力發電站。

但問題是這些水力發電項目需要多大的代價目前還不得而知。

環保和人權組織「國際河流網路」的專家Susanne Wong對這個跨國電網持保留態度。

她認為主要得利者將是開發商而不是當地民眾。

她說:「我們最主要的擔心是,這個耗資好幾百萬美元的方案收到的經濟效益會很小,有關方案的主要贊助者亞洲開發銀行在一兩年前的評估報告說,所獲得的經濟利益只是1%到2%,泰國的電力用戶並不能因有關方案而得到很多利益。」

對環境及社區造成負面影響

湄公河次區跨過電網的擁護者表示,水力發電既有利環境又代價低廉。但是國際河流網路的專家Susanne Wong卻有不同的看法。

她說:「人們已經看到水力發電工程項目對當地社區和環境都有負面影響。只要看看最近的一些項目,在湄公河上游修筑的一些大壩破壞了魚類的遷徙和棲息水域,影響了當地的漁業生產。另外也影響了當地稻田的灌溉。」

加拿大的電網專家佈雷頓.加瑞特也對湄公河次區跨過電網的經濟效益提出質疑。

他說,雖然從工程角度來看,電力系統的相互連接有利於電力輸送,但是收效和付出也許不成比例,得不償失。

目前有10個非政府組織簽署了一份呼籲書,要求有關國家暫停修建湄公河次區跨國電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