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古井的保護方案目前尚未最後確定,有關專家已建議井上新蓋小亭子加以保護,並加以合理設計進行展示,並建議在井內放置長流清水,以恢復舊時「晨曦初散,常裊輕煙」景觀。
古蹟兩次躋身「羊城八景」
「大通煙雨」這一千年古蹟的遺址在大通津上(今芳村花地河畔),現芳村大道201號工地所在位置。據瞭解,大通寺在南漢時稱寶光寺,是當時廣州城南的南七寺之一。大通寺面向白鵝潭,背靠大通港。據古籍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曦初散,常裊輕煙,是謂「大通煙雨」。清康熙《南海縣誌》卷二載:「煙雨井(龍霞井)在風雨來臨之前,井中會冒煙霞;天氣晴朗,從井口可看到白鵝潭之帆影,夜深人靜從井口可以隱約聽到白鵝潭傳來弦歌之聲。」
為了保護煙雨井,在工地中的煙雨井已用鐵皮圍了起來
在地下埋藏數百年後煙雨井重見天日,不久將重現輕煙常裊的奇觀
廣州自宋代開始就有羊城八景的評選,「大通煙雨」在宋、元兩朝都被列入羊城八景之中,「煙雨井」與中山紀念堂旁邊的「越王井」並列為廣州歷史上兩大著名古井。但是在日軍佔領芳村期間,大通寺被毀為廢墟。這一美景從此在人間消失。
巨「鐵桶」嚴實保護古井
據文物專家介紹,去年2月,芳村區某建築工地施工現場傳來驚人消息:「煙雨井」遺址就在該工地內!同年7月,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關考古人員正式進場進行發掘。挖掘中發現,大通寺建築基礎已破壞殆盡了,而在地下埋藏了數百年的煙雨井卻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幾個月後,深埋在地下50米的煙雨井重見天日。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煙雨井」遺址所在的某工地門口,遠遠看見工地中央靠東側泥地上聳立著一個巨大的「鐵桶」,「鐵桶」高6米多,直徑5米多,桶上長出了茂密的綠色植物,十分顯眼。工地工人告訴記者,「桶」中包圍著的就是著名的煙雨井。原來,為避免工地施工帶來的震動、塵土等影響,考古人員採用該方式將其保護起來。古井四周做了支架,用鐵皮做了一個大「鐵桶」,將古井保護在裡面。
工地挖掘現場負責人、廣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黃兆強告訴記者,目前煙雨井被很好地保護起來了,古井周圍填充了泥土,井內則填埋了沙子,以抗擊外部的震動,同時也起到保濕的作用,給古井一定的濕度。
古井注清水重現奇觀
專家認為,煙雨井原地原貌保留,並加以合理設計進行展示,將成為廣州建設文化名城的一大亮點。儘管古井的保護方案目前尚未最後確定,但不少專家的建議是:井上新蓋小亭子加以保護,四周設置護欄。井內出土的文物也開闢一定區域做專門展示,包括古井舊貌的照片等。同時考慮設碑,刻寫有關文字說明、文獻記載等,增加人們對其的認識、瞭解。建議在井內放置清水,通過一定設置長期循環流動,甚至考慮設置一些舞臺煙,一定時候釋放,以恢復舊時「晨曦初散,常裊輕煙」美景。
據悉,古井的原貌恢復、保護工作須在樓盤基建基本完成後才能進行,目前未能給出確切時間表。
煙雨井冒煙至今仍是謎
專家介紹古井發現和保護頗費一番周折
工地挖掘現場負責人、廣州市考古研究所研究二室黃兆強說,煙雨井外徑約1米,內徑約 93厘米。井深3.73米,由15個石圈疊砌而成,井身材料為黃沙岩石,各井圈是整塊石頭直接彫琢而成,宛如將一塊完整的石頭從正中間剖開後再很好地結合起來,這種考究的構筑方法在廣州目前所發現的古井中是絕無僅有的。最初發現時,井中還有水,目前已抽乾。特別的是,井身內還留有腳窩,方便人們下去對井內進行清洗。
考古挖掘中發現大通寺的建築基礎已全部被毀,但找到了一些古代器物。古井中陸續發掘出一些瓷片、銅錢井圈殘片等物品,正是從所發現的瓷片為宋代一些窯口出品,才確定古井的正式身份。
有專家認為,井身不深的古井當時為什麼能冒煙?這究竟是民間傳說還是當時水文環境所致?現在還是個謎,需要研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廣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