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老外在北京:我終於成為中國的「三等公民」了

我最近買了一個有利於保護環境的,但快要「絕種的物種」:自行車。但說實話,現在騎自行車真的不太合適。

卻有著寬闊的、樹木成行的自行車道,而且四周還有維持交通秩序的協管人員,這裡對兩個輪子的自行車來說,簡直就是天堂!大街上隨處可見大量的自行車,這和大熊貓一樣,都已經成為中國聲名遠播的象徵。

但是現在,這些自行車們卻面臨著威脅,由於汽車在城市的不斷增多,北京的自行車道逐漸收縮,紛紛讓位給汽車道,汽車數目以一個月2萬輛的數目瘋長。

這種情況的出現,好像是中國的經濟和城市規劃者們念下了一個新的咒語:四個輪子代表富有,兩個輪子則是貧窮。

在令人眼花繚亂的汽車生產廠高歌猛進之時,中國本土自行車生產廠商飛鴿、鳳凰和永久的日子則不是太好過,而曾一度繁榮至極的北京自行車文化也漸行漸遠。

我選擇了一輛臺灣產的山地車,對一個並不需要翻山越嶺的城市而言,這並非一個「不得不這樣」的選擇。在這個城市,騎自行車的人曾一度是道路的王者,但現在已經淪為了「三等公民」。

這一切來得其實挺突然。在中國老百姓的心中,自行車早就沒有和過去一樣重要的意義:30年前,北京人認為擁有自行車、收音機和縫紉機就代表生活富足,而在今天這「三大件」變成了汽車、電視和電腦。去年11月,北京取消了自行車登記制度。就在幾個月前,每年4元的自行車稅也被終止

這裡的自行車仍然沒有完全滅絕。據估計,北京的自行車數目從400萬輛增加到1000萬輛,但是交通分析家們稱,北京人和過去10年相比,平均每人騎自行車的時間已減少了60%,而且北京的道路變得越來越髒,同時頻出交通意外。

北京已陷入了對汽車的狂熱中。在不到5年的時間裏,汽車數量翻了一番至200萬輛。城市規劃者們對此非常開心,熱衷於通過修建數千英里的多車道來滿足汽車數目的飆升,而這通常都是以犧牲已有的自行車道為代價的。

這同時也激起了大量的抱怨。我的中文老師宋老師,喜歡騎著自行車上下班。但是作為一個中年北京人,他也能理解現代、大眾和雪鐵龍對現代人的誘惑。

他說:「小時候,我們總喜歡去離家最近的大路,然後站著等待。你也許想不到為什麼。我們在等著汽車經過,這樣就能聞到尾氣排出的濃重味道。這很過癮。」

現如今,北京空氣中充滿著廢氣,令人窒息。建築工地飛揚的塵土,沙塵暴所帶來的漫天黃沙,使得騎車成了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不是因為頂著風沙讓腿腳太累,而是肺部不堪重負。而這還不是惟一的危險。開車的人總是發瘋地按喇叭,以闖入自行車道。

(本文作者系英國《衛報》駐京記者)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