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中國製造」價廉物美 驕傲還是悲哀

24日,歐盟紡織品委員會通過了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的提議,同意對由中國進口的T恤和麻紗啟動「緊急特保」程序。此前,美國政府已宣布對中國7種紡織品採取特別限制措施。甫嘗「後配額時代」甜頭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廠商們體會到了所謂「自由貿易」的苦澀滋味。

一些發達國家一面推行自由貿易,一面採取雙重標準:當自己具有絕對優勢的時候,就主張自由貿易,讓大家敞開大門;當遇到發展中國家挑戰的時候,就立即設限,關上大門。這種做法顯然有悖於自由貿易的原則,有損於世貿規則的嚴肅性,對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談判也會產生負面影響。

但抱怨歸抱怨,不可迴避的事實是,「中國製造」產品出口的低價策略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據統計,中國已連續9年成為世界上遭遇國外反傾銷措施最多的國家,對中國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的前十位國家不僅包括美歐等發達國家,也包括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

去年在西班牙埃爾切中國鞋城燃起的熊熊大火使溫州鞋商面臨空前困境,也引發思考:超低價競爭是否是真實生存法則?中國同行之間的惡性競爭是否能確保市場?中國貨「價廉物美」到底是驕傲,還是悲哀?當時就有一位中國貿易專家斷言,「下一個被燒的就是服裝」。但另一方面,一些溫州鞋商從「燒鞋事件」也悟出了另一個道理:「處理好了就會燒出世界品牌。」

的確,今天的「中國製造」必須從「低價時代」進入「品牌時代」或「品質時代」。「低價時代」即微利時代,其後隱藏著無數辛酸,一件出口襯衫平均只有兩三元人民幣的利潤,一雙鞋的加工費也不到十元。在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整個利益鏈中,中國製造商只能拿到 10%的利潤,90%的利潤屬於品牌擁有者、批發商、分銷商等各個環節。

在西方社會政策學界,近年來一直有所謂「觸底競爭」的說法,其義是,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各國爭相削減勞工福利,以最低成本來參與競爭。但事實上,許多歐洲學者以數據證明,歐盟區內的貿易自由化使一些較落後的成員國提高了社會保障標準。很多歐洲企業認為,真正的競爭力並非單純的「表現競爭力」,即在國際市場上出售產品的能力,而是「潛在競爭力」,即以優質產品和服務獲取高額利潤的能力。為使企業具備「潛在競爭力」,健全的勞工福利是必需的,而非負擔。

我們必須看到,對整個中國社會來說,出口產品的所謂 「低成本」並非真正的低成本。無論是在環保支出還是在勞工工資、社會保障等方面,許多出口企業能省則省,由此造成的環境和社會成本只能由整個社會來承擔,而未計算入出口成本。今天,爭相佔領低端市場的中國企業必須意識到,低價策略的惡性競爭無論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成本上都已難以為繼,只有打造「潛在競爭力」才能擁有未來的生存空間。

當然,從「低價時代」走入「品牌時代」或「品質時代」,還需一個很長時期,要付出很多努力,但今天許多中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困境已毫無疑問地表明這是個必須努力的方向。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