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敵人從「第二十一旅團主力」改為「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和輜重部隊」再改為「二十一旅團輜重部隊及後衛隊」。
2,敵方損失從「與敵萬餘人激戰,一部被俘虜繳械」到「殲敵三千,毀汽車一百多輛,大車二百輛,繳獲九三式野炮一門,輕重機槍二十多挺,步槍一千多支,擲彈筒二十多個,戰馬五十三匹,日幣三十萬元,棉大衣一萬五千多件,其餘軍用食品無數。單是日本大衣,就夠我師每人一件,」再到「斃敵1000多人,繳獲步一千多支,毀汽車一百多輛,取得了抗戰後第一個殲滅性的勝利。」然後到「殲敵一千多人,繳獲步一千多支,毀汽車八十餘輛,」汽車縮水了20多輛,兩百多輛大車和戰馬也不見了。
3,我方損失也從」我軍傷亡近千人」改為」我軍傷亡六百人」,讓人無所適從。
也許有人要說以前數字有誤,此役按林彪最早版本的電報的說法殲敵輜重隊一個大隊。按正常編製,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應為八百人左右。現在的版本是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了。事實並非如此。也許因為平型關戰役在中共歷史上佔的地位太重要,以致承受了太多的黨派政治重負。
日本陸軍每個野戰師團的兵力編成為︰兩個步兵旅團(每旅團轄兩個聯隊,每聯隊轄三個大隊,每大隊轄四個中隊)、一個騎兵大隊(轄三個中隊)、一個炮兵聯隊(轄兩個野炮大隊、一個山炮大隊,每大隊轄兩個中隊)、一個工兵聯隊(轄兩個中隊)、一個輜重兵聯隊(轄兩個中隊)。問題就在這裡︰如果是日軍戰鬥部隊一個大隊轄四個中隊確有800人,可是輜重隊只有兩個中隊只有400多人。丙種師團(用來對付八路軍的師團,人少沒有重武器)輜重兵隊,人員更少為 370人。而且日軍的大隊、聯隊和旅團都沒有輜重隊的編製,只有師團才有。戰爭中,部隊每天給養彈藥消耗很大,輜重兵第5聯隊(即第五師團輜重隊,長官原田真一大佐)要向師團下屬的兩個旅團和師團部提供補給,不可能全部出動為21旅團補給。否則遠在淶源和蔚縣的第9旅團和第五師團部給養彈藥怎麼解決呢?退一萬步講,就算全體出動,也只有400多人。離1000人或800人相距也太遙遠。
御用歷史學家也許也認識到了其中的漏洞,又憑空加上了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第三大隊作為所謂補給部隊的後衛隊添塞其中的漏洞。可惜日本鬼子偏偏有個毛病,愛做筆記,所以他們的軍史資料非常豐富,不要說師團就是聯隊、大隊也有詳細的戰史,逐日記載他們的位置、部署和戰鬥,稍微大一點的戰鬥不僅記載詳細經過還有非常精細的地圖。按照他們的記載,1937年9月25日拂曉,日軍21旅團全部作戰部隊都在其他地區執行任務,沒有派去保衛補給部隊。八路軍早在9月26日拂曉就已經撤出了戰鬥。而根據《濱田(第21)聯隊史》記載︰9月28日第21聯隊的第3大隊才到達115師殲敵的戰場,他們只看到車輛的殘骸和屍體。9月25日戰鬥發生時他們還遠在靈丘。
從常識來說9月25日時平型關前線的日軍只有三個步兵大隊和炮兵、坦克最多4000餘人。在開戰以來還沒有發生過襲擊運輸線的情況下,為何要派出佔前線作戰兵力1/4的1000多人的雄厚兵力為前線這麼一點兵力押糧運草???這與常理不合。
此外XXX的數字歷來有兩套,一為公開數字用來做宣傳。一為內部數字用來給領導幹部做參考。戰鬥發生五年之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才在中共黨內承認平型關戰役的實況。其時彭任八路軍之副總指揮,在黨內接替楊尚昆出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他於1942年12月18日,在太行區營級及縣級以上幹部會議上,作了「關於華北根據地工作的報告」,他說︰「關於群眾游擊戰,是從平型關戰鬥之後,更加認識到其重要性。平型關是一次完全的伏擊戰,是敵人事前完全沒有想到的,但是結果我們沒有能俘獲一個活日本兵,只繳到不上一百條的完整步槍。」(中共中央華中局宣傳部1943年8月20日出版之黨內秘密刊物 「真理」第十四期。)原來現在所稱「繳獲步槍千餘枝」,亦系誇大十倍之虛妄宣傳。如果殲滅了1000多敵人的話,為什麼在日軍輜重兵也普遍配有槍支的情況下,只繳到不到一百條槍??這再次說明殲敵千餘或800絕不可能。
大衣之說更是荒誕不經,前線頂多隻有4000多日軍,為什麼要往戰鬥激烈的前沿送一萬五千多件大衣,這多出來的一萬件大衣給誰穿?
那麼到底八路軍殲滅了多少敵人呢?
首先根據常識判斷,考慮到還要為第9旅團和第五師團部提供給養,日軍輜重兵第5聯隊派出為21旅團提供給養的人數應為全隊的1/3最多1/2(一個中隊)的兵力,即100─200多人。
讓我們再參考敵方(日本)和友方(國民政府)的資料︰
日本戰史專家詳細考證了軍史和參戰老兵的回憶後對平型關戰鬥作出的結論是︰「1937年9月25日拂曉,日軍21旅團全部作戰部隊都在其他地區執行任務,沒有派去保衛補給部隊。中共的所謂伏擊戰是日本戰史中沒有傷亡記載的小戰鬥,但按中共的記載是一次非常漂亮的伏擊戰,若真的那樣,也只可能最多打死二百個日本運輸兵。」
再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的資料︰當時任國民政府軍事高參在山西前線協助工作的徐永昌、林蔚深入前線核實後,給蔣委員長密電稱八路軍殲敵兩百餘人。(大陸出版的《抗日戰爭正面戰場》引用了此電。)與日方的資料相符。
那麼為什麼八路軍名聲大噪,其他殲敵人數和自己傷亡遠在八路軍之上的國軍部隊反而默默無聞呢?
臺灣學者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就作戰經過與傷亡情況而論,高桂滋部傷亡倍於八路軍,足見高軍作戰之英勇,但當時高軍沒沒無聞,對林彪115師則誇大宣傳,國內若干報章亦為中共之宣染所矇蔽,稱之為平型關大捷,竟喧嚷一時,究其原因,則基於下列兩點︰
其一,照國府軍委會規定,為保守軍事秘密,戰況之報導不得公布國軍番號,故國軍在淞滬及各地戰績,從未發表番號,高軍之英勇作戰,亦復如此;惟八路軍則不顧國家機密,違反此項規定,故意發表自己番號與戰績,向全國報導宣傳,以達到擴大影響之目的。
其二,八路軍參謀處致各報館之告捷宥(廿六日)電,故意誇張其所伏擊之敵軍為萬餘人,致各報均為所惑,競相轉載,原電稱︰《大公報》鑒︰ 「九月廿五日,我八路軍在晉北平型關與敵萬餘激戰,反覆衝鋒,我軍奮勉無前,將進攻之敵全部擊潰。所有平型關以北之辛莊、關沙、東跑池一帶陣地,完全奪取。敵官兵被擊斃者,屍橫山野,一部被俘虜繳械,獲汽車、坦克車、槍炮及其他軍用品甚多,正在清查中。現殘敵潰退至小賽村,我四麵包圍中。八路軍參謀處。宥。」
由此可見,八路軍參謀處宥電所云敵官兵「一部被俘虜繳械」,純屬虛構,中共現在所稱「繳獲步槍千餘枝」,亦系誇大十倍之虛妄宣傳,由此亦可測知平型關戰役的真相了。平型關戰役,如與淞滬、臺兒莊、長沙等廿餘次大會戰相較,真是小巫見大巫;但回顧八年抗戰,八路軍新四軍算得上對日作戰的,也僅僅是此一戰役。」(《中共史論》郭華倫編著,第四冊。 第十二卷 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編印。中華民國五十八年九月出版)
臺灣學者進一步指出︰「從上述三項資料看,從「與敵萬餘人激戰」,到「殲滅敵人三千多」、「殲敵一千多」,到底何者是對,恐怕中共也弄不清。由此可見,中共公開宣傳的「平型關大捷」,全與事實不符。而實際參與平型關戰役的軍隊,有國軍,亦有受編為國軍之共軍。國軍實為主力,為第十七軍高桂滋的 84師高哲、第21師李仙洲;第十五軍劉茂恩的第64師武庭麟和劉茂恩自兼師長的第65師,以及劉奉濱的第73師,共計六個師。9月26日的平型關之戰,中共第115師主力曾參加對日輜重的截擊,也是他大吹大擂對外宣傳的第一次戰鬥。從整個戰役看來,中共115師只是擔任對敵輜重伏擊任務,無論戰果如何,其在整個戰役之地位及價值,與其他六個師相比,是不能等同的。而中共史家把平型關戰役寫成共軍的「大捷」,並謂「打破了所謂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和必勝信念,八路軍從此聲威大震。」這完全與歷史事實不符。(《中共編寫「中華民國史」真相探討》第二卷陳木杉著,國立編譯館主編。中華民國八十三年五月初)
其實不管殲敵人數多少115師在平型關為國捐軀的烈士也是值得我們崇敬的。但是「平型關大捷」卻成為某些人自吹自擂,肆意造謠誹謗中傷友軍的本錢和炮彈。在這方面從大陸出版的抗戰史讀物,從紀實、報告文學、回憶錄之類的民間野史、文學作品,一直到權威機構出版的官修正史和大中小學教科書,極盡污蔑醜化友軍之能事,無所不用極。大致上有以下兩點︰
一為污蔑國軍畏戰,士氣低落,保存實力,沒有配合八路軍出擊,放跑了敵人。「友軍在戰鬥中的配合,實在太差。他們自訂的出擊計畫,他們自己卻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觀。他們時常吹牛說要決戰,但卻決而不戰,或向敵人打,而又不堅決打。他們的部隊本來既不充實,在一個出擊中,卻以區區的八個團兵力分成三大路,還留了總預備隊,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這樣不僅缺乏出擊力,而且連我們打敗了而退下的敵人,他們碰著了,竟不但不能消滅之,反而被這些突圍的敵人沖坍了。他們的指揮真笨極了,特別不能真正瞭解與運用在戰役上於決戰的地點與時機集中絕對優於敵人的步兵、炮兵、飛機以猛攻敵人。」(林彪《平型關戰鬥經驗》)
「隨後,第343旅主力即向東跑他發展進攻,按計畫配合友軍消滅該地之敵。當日黃昏,攻佔東跑池東北高地,將日軍壓縮於東跑池一帶盆地。但由於友軍未按計畫出擊,並由團城口撤退,該敵未能被殲。」(《中國抗戰軍事史》第172─173頁)」國民黨軍隊的前衛部隊即郭宗汾的第2預備軍,卻在日軍前沿陣地前按兵不動,沒有按原計畫向團城口的日軍發動進攻。等陳長捷第61軍趕到,郭宗汾軍卻又調頭南撤。拂曉出擊的計畫弄到中午還沒打響,致使當面之敵粟飯部隊的兩個大隊安然退走。事實上晉軍在平型關面臨的只有粟飯大佐的兩個大隊,一千餘人。晉軍5個軍不敢與之交戰,這在戰爭史上算是一個奇蹟。東跑池守敵勢孤力薄,經不起八路軍楊得志部的衝擊,棄陣向團城口退卻。685團窮追猛打」並剎有其事地編造了東跑池的日軍在向團城口的逃跑途中,在村莊設伏打退八路軍的故事。(八路軍115師征戰實錄)
「上午九時,林彪派來的參謀緊急求見,催問晉軍為何按兵不動?楊、孫二人始知晉軍前衛第二預備軍仍滯留在迷回村一線,並沒有按計畫行動。楊愛源大怒,派作戰參謀快馬急馳迷回村,第2預備軍軍長郭宗汾還在被窩裡睡懶覺,作戰參謀闖進臥室責問……」(人民文學)1995年第8期《平行關大捷》)
甚至在歌德派的散文中,通過主人翁之口對英勇戰鬥在東跑池一線的國軍(下文有祥述)進行誹謗和污蔑,形容他們的忠骸是「惡臭」,咒罵他們放跑了八路軍包圍的敵人,是不戰而逃的「豆腐軍」。並把這種散文編入中學語文教科書對青少年進行灌輸。
事實真相如何呢?
首先林彪的《平型關戰鬥經驗》從行文風格和內容來看都不像是職業軍人寫的戰鬥總結,文中對本部隊這次戰鬥的技戰術方面的經驗教訓的總結內容幾乎沒有,而是花了大量筆墨吹噓日本軍人的頑強(反襯八路軍的勇敢)和誹謗中傷友軍,指責友軍的無能(反襯八路軍的機智),更像是宣傳文章。裡面大肆吹捧的游擊戰思想也同林彪本人的觀點(主張運動戰)相左。而這篇文章卻成為之後的所有中共宣傳平型關戰鬥的材料的指南。這篇文章很可能像許多中共公開發表的文章一樣,是由後方某政治領導人或秀才所寫,用林彪的名義發表而已。
其次文章以及其他材料內容與事實嚴重不符︰
1.9月24日子夜,國軍第72師奉命到達大營東之齊城村附近,歸第71師郭宗份師長指揮,準備支援第71師。第71師郭宗汾師長以正面兵力薄弱,改以新編第2師攻擊王莊堡,第71師則全力改擊團城口正面之敵(《抗日御侮》第154頁,《抗日戰史論集》第303頁)。國軍並沒有犯沒有集中兵力的錯誤。
2.敵人兵力根據日軍戰史記載是「步兵第21旅團長於22日以三個步兵大隊為基幹部隊向大營鎮前進,在平型關與敵人遭遇,立即予以攻擊,但戰況並不如意。」(日本防衛廳戰史室《北支那派遣軍戰史》)由此可見當時國軍正面猛攻平型關之敵是粟飯原秀大佐指揮的21旅團為主三個作戰大隊加上炮兵和坦克,約4000多人,不是1000多人。國軍從9月22日起就同其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
3.根據國方記載︰「9月24日晚天降大雨,主攻部隊冒雨出動。9月25日拂曉,第71師各部隊攻擊前進之際,第84師團城口附近陣地被敵突破,守軍被迫後撤。第71師郭師長遂令所部佔領迷迥村、黃迄底瓠(迷迥村西北北2公里)一帶阻敵前進,激戰至12時,始將戰局穩定。並令新編第2師迅即改變進路,由2141.96高地,協同第71師攻擊佔領團城口之敵。13時,第71師奉傅總司令電話命令︰繼續向敵攻擊。空軍亦臨空支援地面戰鬥。18時,克復繇子澗、團城口各附近高地。此時第71師之兩個團抵達南溝村(團城口東北約一公里半)以西高地。新編第2師亦已遵令改向南進,陸續到達小牛」 (1980.49高地西南約一公里)(《抗日御侮》第154─155頁)。原來國軍25日之所以沒有按計畫向北翼團城口等地出擊配合八路軍的行動是因為 25日凌晨71師等部隊在反攻進軍途中,「突然受到來自團城口、鷂子澗原來高軍防線上機關鎗和迫擊炮火的猛擊,引起一陣紊亂。」這時才發現團城口84師陣地遭敵攻陷。25日凌晨後。「敵全線凌高下追,既佔有利地形,又出郭軍不意,北翼從鷂子澗突進,南翼從東泡池發起攻擊。」「郭宗汾軍長同趙晉旅長處於嚴重危機下,當機立斷,緊急收集所部」。於澗頭、迷回及北山間就地進行反擊。激戰至12時,將戰局穩定。血戰至晚6時,國軍克復團城口周圍高地,掌握了戰場主動。新2師亦改變方向,陸續南進至日軍後背,將其圍困。日軍戰史稱「9月25日,中國軍在平型關陣前進行反攻」「經過激戰後,於25日佔領了該地附近的長城線正面約2公里的地方,然而當日即有優勢之敵截斷我後方聯絡線,並逐漸增加兵力,因此,旅團陷入被包圍的困境。」與中方記載吻合。
4.第2預備軍軍長郭宗汾從凌晨開始一整天都在前線指揮戰鬥,陳長捷的回憶文章對郭力挽狂瀾有讚無貶。某方面置這些事實於不顧,無端誹謗他,未免太失客觀公允。甚至編造了上午九點郭宗汾還在被窩裡睡懶覺,八路軍參謀勇闖臥室怒斥其按兵不動的情節。與事實嚴重不符。御用文人並不以此為滿足,又在人民文學1995年第8期《平型關大捷》中編造了閻錫山帶著軍事執法官張培梅和高級參議續範亭前往前線審問郭宗汾,當問到傷亡時郭說「托長官的福,未損一兵一卒。」又辯解說這是為了給長官保存實力最後得以免罪的故事。實在荒誕離奇。
再次,八路軍包圍殲滅的只是日軍非戰鬥補給部隊,根本沒有包圍日軍戰鬥部隊,更沒有攻佔東跑池。根本不存在什麼東跑池的日軍棄陣向團城口退卻,把反攻的國軍沖跨了這類天方夜談。東跑池的日軍非常頑強,是國軍經過血戰先攻克西跑池,再截斷鷂子澗的援軍,經過連日血戰才攻克東跑池的。時任第六十一軍軍長陳長捷的《平型關戰役經過》中有詳細的描述︰
「呂瑞英旅附新編獨立第四旅的第二團和山炮兩連,進攻東、西泡池,把被圍在西泡池僅餘一小塊山頭陣地的陳旅一部救出,奪回西泡池全部陣地,接續向東泡池進攻中。敵人從鷂子澗南援西泡池,一再反擊呂旅左翼,新編獨立第四旅第二團於奪佔了既沒陣地後,對敵的強烈炮火尚能抵禦,幾次擊退敵的反撲。佔據東泡池之敵最為頑強,經呂旅右翼劉崇一第415團(團長高金波於南口戰役負傷,由團附劉崇一代理)反覆強攻,始於25日黃昏佔領。被擊潰於山溝下的敵人,立刻得到從靈邱大道增加而來的應援(八路軍沒有執行切斷後方交通線的任務,已擅自撤離),連夜攻扑鷂子澗程團一個連佔領的1386.6高地制高點,以瞰制東泡池,並在辛莊路旁展開重炮,轟擊東、西泡池和鷂子澗。」「28日拂曉,敵在其強大炮火支援下,再向東泡池扑上,我陣地大部被敵炮毀。劉團長鑒於堅守前沿,傷亡慘重,遂個守兵退憑第二線反斜面抵抗,政每衝上棱線即立起反突擊。敵不斷地發起衝擊,在幾度反覆鏖戰中,團長劉崇一胸部和腿部各中兩彈,猶坐地指揮所部堅決反攻。最後緊急時,呂旅長以僅餘的第416團幹部營(儘是晉綏軍軍官教導團新撥的三百多學生)令團長宋恆賓親率增援,一直以衝鋒槍、手榴彈近逼決鬥,一場血戰,直到近午,終把再次佔領我東泡池陣地之敵擊垮於東泡池山下,劉團在被敵炮擊和反覆格鬥中,傷亡團長劉崇一、營長宋干卿、李凌漢等官兵三百餘;宋團幹部營營長範佔元、馬宗俊均負重傷,學生預備幹部亦犧牲八十二人。陣地前後殺敵纍纍,獲步槍、機槍和擲彈筒等二百餘件。當反覆衝殺、決鬥吃緊時,東泡池右方的第三十三軍孟旅,鑒於敵佔東泡池即將壓迫平型關的左側,孟憲吉旅長基於傅總司令的指示,從平型關正面抽出兩個營親自率領赴援呂旅,終於奪回東泡池陣地。」
另一方面則嘲笑國軍官兵無能,吹噓自己厲害。完全抹殺國軍在平型關戰役之前南口、張家口等地的英勇抗戰,把國軍描繪成畏敵如虎,沒見敵人就逃跑,只會騷擾老百姓的草包。
「怎麼樣,你國民黨人一敗再敗,可我115師一上去就打了一個大勝仗。國民黨200萬軍隊不能做到的事能做到的事情,八路軍的一個師卻做到了。」
「115師的平型關之戰,是國民黨平型關之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或者是其中的一個非常小的部分。但這卻是國民黨所組織的平型關之戰中的最為精彩的一部分。在國民黨的抗戰史中,極力掩飾其指揮官戰術上的失誤,指揮上的無能,士氣的低落,而把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日軍兵力多,自己傷亡大。在這次作戰中,國民黨軍隊的傷亡大是確實的,但他們卻沒有指出國民黨軍隊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傷亡。同樣是與日軍作戰,八路軍的115師為什麼會傷亡很少。國民黨所說的平型關之戰,以失敗告終,並且失敗得非常慘,而八路軍115師平型關之戰則勝利了,並且勝得非常漂亮。這一好一壞的兩個平型關之戰,形成了非常鮮明的對比。」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其實八路軍傷亡少是因為他們迴避戰鬥,拒不執行司令部的出擊命令。國軍平型關戰役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八路軍沒有執行司令部的命令計畫切斷敵人的運輸線,使敵人的援軍源源不斷地加入平型關戰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平型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