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中國外資存量漸成雙刃劍

香港商報5月24日報導,2004年中國合同利用外資153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3%;實際利用60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3.3%。當前中國國內的外資存量在5000億美元左右,大約佔中國GDP的40%。對此,內地學者張明撰文稱,高存量的外資『正在演變為中國經濟難以承受之重』。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極為重視引進外資,而外資的流入亦為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不僅直接擴大了國內的投資規模,拉動了GDP的增長;而且極大地促進了出口。但是,外資是一種成本極高的籌資來源,過分依賴外資將會造成巨大的機會成本和效率損失。

偏賴外資成本高昂

中國居民的儲蓄水平很高,遠高於國內資本的形成水平。例如2001年到2003年的中國居民儲蓄存量分別為73762億元、86911億元和103618 億元,而這三年的資本形成總額分別為37461億元、42305億元和51383億元。據美國《商務週刊》報導,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利潤率一般在13% 到14%左右。如果利潤率按10%進行計算,那麼中國一年的外資利潤總額為500億美元,高達中國GDP的5%。

如果居民儲蓄能夠順利轉化為投資的話,那麼這種成本損失將可避免。

對國際收支構成壓力

如果外國投資者每年都把利潤匯回本國,那麼中國每年就會出現500億美元的經常項目逆差。為維持平衡,中國必須維持每年50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 2003年和2004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也不過254億美元和320億美元。之所以未出現經常項目赤字,是因為外國投資者這些年將大部分收益留在中國再投資,但這些收益終會撤出中國,屆時中國將可能出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赤字,從而誘發國際收支危機。

加劇經濟結構失衡

外資是追逐利潤的私人資本,只可能投資潛在利潤率高的部門和地區,因而加劇了中國經濟固有的部門失衡和地區失衡。就部門失衡而言,外資過多地流入了貿易品部門(工業,尤其是加工工業),而不是非貿易品部門(服務業),令貿易品部門過度擴張,而非貿易品部門增長乏力,進一步扭曲了資源在兩類部門之間的合理配置。就地區失衡而言,外資過多地流向東部沿海地區,而非西部不發達地區,亦拉大了東西部地區之間的差距。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