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國海軍裝備技術最參差不齊

中國海軍裝備的潛艇數量目前列據世界第三,技術水平也是最參差不齊的。50年代老型號到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型號的潛艇都同時在中國海軍中服役。在臺灣問題成為亞太地區不穩定因素後,中國的潛艇力量越來越受到關注。

編者按:這是日本《SAPIO》刊登的中國潛艇作戰文章。刊登該文並不表示本刊贊同或證實作者觀點,僅供讀者參考。

■ 現役常規潛艇

常規潛艇是中國海軍主要作戰力量,如此龐大的數量是亞太地區安全最有份量的砝碼。奉行近海防禦的中國大陸海軍,從50年代引進潛艇以來,最主要的作戰對象是臺灣以及干涉臺灣的外國勢力。20世紀80年代中國海軍潛艇數量達到了頂峰,最多時擁有約100艘。20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開始淘汰和改進老舊潛艇,同時由於冷戰結束和蘇聯解體,中俄關係解凍,中國轉向俄羅斯採購新型常規潛艇。

中俄軍貿不僅僅是武器裝備的採購,而且帶動了中國潛艇技術和設計思想的更新。在中俄軍事技術交流開展之前,中國設計人員從潛艇總體設計思想,到分系統設計,都還在沿用60年代末期的理念。而且這些理念並沒有完全被真正地、系統化地理解貫徹,這些是文革導致的科研停滯、對外交流中斷的惡果。90年代的中外技術交流中,從中國方面的技術人員的談話中可以瞭解到很多相關信息。至少在潛艇設計上,不僅缺乏先進的動力和大型精密部件製造技術,而且很多分系統也不能配套先進的設計。按照中國國內體制,完成全部工作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無法滿足海軍作戰使命的需要。中俄軍事技術交流使這方面差距得到了補償,用俄羅斯的成功模式,使得中國有才華的技術人員容易說服較保守的官方機構。一些新理念和新技術得到了應用。

中國海軍中,自行建造設計的最新型號常規動力潛艇是39型潛艇。由於該型艇一直存在技術問題,建造和服役進度很慢,定型時間一拖再拖。估計目前在役數量不會超過6艘。由於39型潛艇存在問題導致量產延期,中國向俄羅斯購買了兩艘877型潛艇和兩艘636 型潛艇,2001年又再次向俄羅斯購買8艘636型潛艇。這說明39潛艇建造進度出現問題。2002年,39型潛艇在武漢改裝的圖片顯示中國廠家對潛艇指揮塔圍殼進行了改動,將原設計的梯級樣式改成了整體外觀,使潛艇看起來更加高大。當前世界上潛艇指揮塔都在不斷降低和縮小,其在航行中產生雜訊眾所周知,中國方面這種反潮流的變更應是出於無奈。在39型潛艇服役之初,指揮塔圍殼上的梯級結構是非常不良的設計。外界猜測可能是沿用蘇聯的加長桅桿不貫穿底部電池艙的設計所致。此外,39型潛艇要求發射反艦導彈,較大孔徑的雷達天線也收藏其中。
對39型潛艇的改進還包括敷設消音瓦和火控系統的改進。消音瓦似乎是中國自主發展的技術,這種材料本身並不需要很高科技含量,中國如此晚才開始敷設,更可能是經費問題。39型潛艇的新型火控系統由於牽涉到整個艇內布局會變動很大,很可能只用於新建造的39型潛艇。而那些90年代前期服役的39型潛艇則可能採取用新設備更換老設備的辦法逐漸改進。

中國海軍潛艇中,數量最多的是33型和35型潛艇。與其說35型潛艇是33艇的換代艇,不如說是33型同時期的中國改進版。33型是中國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633型攻擊型常規潛艇的仿製型號,曾經大量裝備和出口。首制艇於 1965年12月在江南造船廠建成,是中國生產批量最大的一型潛艇,也是60年代至80年代中國海軍的主要作戰潛艇。1965年至1985年是這種潛艇的最鼎盛時期,陸續有84艘在中國海軍中服役。這型潛艇目前約有37艘左右還在服役,早期服役的33型潛艇已經退役並報廢,而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建造的 33型潛艇則可能停航和封存。根據以往經驗,這些封存的潛艇通常可能被安置在中國長江沿岸的內陸淡水水域。33型潛艇中有一艘被改裝成了33G型用於發射反艦導彈,是中國海軍第一艘發射飛航式導彈的潛艇,也是唯一的一艘。33G只能在水面狀態發射「鷹擊8」型飛航式導彈。它在指揮塔圍殼周圍左右舷各增設了三座箱式導彈發射筒,線型變化較大,由於阻力增大,雜訊水平、水下航速和續航力大打折扣。這型潛艇在現代作戰條件下似乎沒有使用價值。

35 型潛艇是在33型潛艇基礎上改進設計的潛艇,也是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種攻擊型常規潛艇。因為35型潛艇的構造完全與33型相同,僅更換了主機並增加了艉方向舵。相比33艇最大的改進是安裝了航向自動操舵儀和深度自動操舵儀,在所有航速範圍內潛艇保證有穩定的操縱性。這些裝置是否返回來改進33型潛艇尚無確切消息證實,但是根據中國慣例,33型潛艇很可能採用了相關設備改善操縱性。35型潛艇改進型號非常多,最新型號為35G。2000年後,中國海軍對全部 35型潛艇進行了改造,加裝消聲瓦,部分早期服役的進行了技術升級,設備達到了90年代建造批次的水平。35型建造數量約為21艘,包括失事的361號在內,目前多數在海軍中服役。在2001年的《解放軍畫報》等公開發表的刊物中,035型潛艇明顯安裝了舷側聲吶陣,在艇體安裝消聲層後,該舷側陣被覆蓋難以看出。

目前俄羅斯已經交付中國海軍2艘636和2艘877,2004年可能再交付4艘636潛艇。中國對俄羅斯潛艇感興趣的是其降噪、感測器和推進動力系統技術,並不看好俄羅斯潛艇的火控系統。在前期交付中國的4艘潛艇中,有一艘在上海改造,主要是對火控系統的改造,俄羅斯在綜合聲吶、大側傾螺旋槳方面具有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從90年代以後,加快吸收俄羅斯技術,與世界差距正在縮小。

■ 攻擊型核潛艇

中國海軍僅有91型核動力攻擊潛艇,該型潛艇主要針對深海反潛使命設計。深海反潛實際上已經反映出該型潛艇主要作戰海區將是南海和西太平洋。60年代中國奉行近海防禦,提出該指標時並沒有遠海水面作戰和反潛作戰的需求背景,因此可以推斷發展初衷是為中國海軍的戰略導彈潛艇提供保護。中國海軍建造了約5艘91 型潛艇,90年代前所有91潛艇都部署在北海艦隊,而92彈道導彈核潛艇也部署在北方,這點也充分表明與彈道導彈核潛艇的關係。1990年後,有兩艘91 潛艇調往南海艦隊。

60年代開始91型潛艇設計時,設計理念和相關技術起點都與今天水平差距甚大。作為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91型的系統本身帶有試制色彩。在90年代以前,很多分系統自動化程度是有限的,需要人工操作彌補。這些方面不僅對潛艇作戰效能有影響,而且涉及核動力裝置的安全運行。中國對核動力非常謹慎,因此91潛艇進度非常緩慢,直到1988年經過大潛深試驗後才正式交付海軍,這其中也有反潛魚雷研製進度拖後的因素。中國有關研究機構一直在會同海軍對其進行進一步完善。90年代很少有91潛艇改進計畫的相關消息,但是經過多年的探索完善,技術估計已經趨於成熟,至少中國海軍幾艘91安全使用近20年就很說明問題。中國在常規潛艇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其成果幾乎全部能為核動力潛艇所採用,91型潛艇很可能已經應用了這些成果來進一步提高作戰性能。

核動力攻擊潛艇的大續航能力使中國海軍能夠深入太平洋,建造新型的核動力攻擊潛艇對於走向遠海和打破島鏈封閉地緣對中國的海上戰略限制具有重要意義。90年代末期中國已經著手建造新型的核動力攻擊潛艇,以取代服役了20年的91型。

■ 作戰系統的進步

早期中國潛艇並沒有指揮控制系統,主要是以魚雷射擊指揮儀為核心的火控系統。中國海軍的33型和35型早期型號潛艇都是這類系統。這類系統只有單一的射擊火控功能,只能攻擊單一目標。射擊指揮儀與聲吶、雷達、潛望鏡、導航和魚雷發射之間是鬆散的聯合體,中國海軍33型潛艇最早依靠人工傳遞一些環節的參數,通信系統直到80年代初還使用人工抄報。中國科研部門和海軍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發展了一系列的相關設備來改進系統性能。從早期的機械式射擊指揮儀,到機電模擬式,然後發展為數字式,80年代出現了微處理器為核心的射擊指揮儀。70年代中國建造35型潛艇時,相應的系統較當初建造33型潛艇時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直到1985年,中國海軍潛艇依舊沒有反潛能力。這不僅是反潛魚雷研製進度落後,也因為作戰系統缺乏反潛能力。1985年後,中國與西方和美國的軍事技術合作有了進展,引進的義大利A244S和美國Mk-46魚雷技術對中國海軍有很大的幫助,但同時也暴露了潛艇作戰系統難以適應。

1988 年35改進型潛艇項目對中國潛艇作戰系統的改進有重大影響。當時由於35型潛艇缺乏反潛作戰能力,80年代初剛剛定型就準備停產,改為繼續改進33型潛艇。但是35型潛艇的航行穩定性和航速優勢,使中國有關部門決定繼續改進,使其具有反潛作戰能力。一系列的改進計畫使後來的35G型潛艇作戰系統實現了數字化。在刊物公開的照片中,中國海軍35型潛艇至少有不少數碼管顯示的數字化設備。80年代末期中國自動化技術潮流傾向於集中控制,這種思潮難免影響到軍工部門。中國情況恰恰與美國相反,是民用技術引領潮流,而改進35型潛艇又不得不基於現有設備,因此35艇的改進很可能是保留射擊指揮儀,增加單獨的簡易指揮系統,採用指揮系統與射擊指揮儀的數據通信的方式將潛艇系統整合為一體,由此可以推斷35艇的作戰系統極可能是作戰指揮系統和火控系統的分開式系統。這種方案能使為35型改進開發的相應設備直接安裝在33型艇上。一項改進計畫很可能已經將兩種老式型號的潛艇作戰能力大幅度提高,作戰系統都達到80年代水平。

1994年39型潛艇首艇下水後,長達6年的時間裏沒有建造後繼艇,傳言39型研製出現了問題需要調整。直到2000年改進的 39A型潛艇出現後,才陸續建造下水。39A型潛艇的外觀大改並改用7葉大側傾螺旋槳。實際上39型和39A型潛艇的作戰系統性能指標都相當先進,外界猜測出現問題可能是結構或動力方面。2002年展出過兩種不同作戰指揮艙設備布局的39型潛艇模型,早期的火控臺為隔斷佈置,而後期的採用西方的側位佈置形式。而且火控臺操作從過去的數碼顯示和少量CRT顯示,變成了多以CRT顯示為主的結構。中國潛艇的作戰系統本身具有很好的平臺優勢,一些先進的綜合火控操作臺已經能夠與歐美產品相當。

中國潛艇系統薄弱之處在於感測器研究和製造技術滯後。很多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都從事相關的感測器理論和製造技術研究,雖然不斷有實驗室條件下製作出高性能元件或部件的報導,但每到生產環節其技術指標就打折扣。這其中固然有產業技術裝備水平問題,這需要時間和資金來解決,很多則是學術方面引起的問題。片面強調和追求單一指標,而整體綜合性能存在缺陷是中國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在條塊分割、重複開發等不良競爭環境中很難根除這些現象,需要時間來整頓治理。中國軍方裝備部門對國產裝備持謹慎態度是比較理智的。而對於作戰系統來說,儘管有先進的後臺處理系統和完善的數據顯示分發功能,但感測器技術的滯後,直接導致了整個系統的信息來源的侷限。儘管如此,中國潛艇作戰系統依舊是很有特色的先進系統,較俄羅斯的機電模擬和數字混合式系統處理能力、自動化程度和人機界面要先進得多,對俄羅斯潛艇的改造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在全世界範圍內,具有研製全套潛艇火控系統的國家寥寥無幾。

39A型潛艇系統是基於90年代技術重新設計的新型系統。當時正是中國興起匯流排結構的時期,公開刊物的論文充斥匯流排分布式系統的觀點,這些觀點主導了設計潮流,39A的系統採用匯流排分布式作戰在情理之中,目前匯流排分布式系統在國際上也是非常先進的系統。匯流排系統的優勢在於能像網路上的電腦一樣,任何設備都能獨立工作和共享數據,而且更換和升級其中設備時,只要拔開老設備插上新設備。此外,系統只要修改軟體,就能夠將綜合聲吶、雷達、數據通信及潛望鏡的數據共享,射擊指揮能夠利用這些分系統的數據,提取多個目標的運動要素進行攻擊或發動超視距攻擊。這使中國海軍潛艇作戰系統不僅具有豐富的數據,還能夠快速升級和隨時更換,從而實現高度的自動化控制和作戰指揮。唯一的問題是中國設備科研欠賬太多,很多裝置還沒有分布式控制器,需要重新研製。39A的系統技術完全能夠用於新型常規潛艇和核潛艇。

■ 探測技術的進步

80年代以前中國聲吶和雷達系統非常陳舊,這種狀況持續到80年代後期改進的型號逐漸服役才有所改觀。最初的改進是在老系統基礎上逐漸採用微處理器系統。這類系統採用老型號的前端感測器,而用數字和微機技術替代原有的機電模擬裝置。對於減輕重量和功耗,增強抗干擾能力和增加可靠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好處,但是前端感測器的性能侷限,使得處理系統獲取的原始信號就有很大的誤差和成分損失,難以完成更多的功能,同時感測器的侷限,也使得無法採取更靈活的工作模式應對各種情況和干擾。80年代出現的全新設計型號研製起步時間多在70年代中後期,因為理念和技術的侷限,並沒有完全擺脫侷限。而90年代經過擴大國際技術交流合作,中國獲得的不僅是一項項的技術,而且更多的是新思想和新理念。隨後的系統中,這些新技術和新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和體現。80年代一些型號研製的進度拖延或者下馬,從某種角度看是中國科研設計思維調整的具體表現。90年代中國的探測技術已經進入先進國家行列,無論是潛艇的聲吶陣單元還是雷達天線的微波元件,都與世界先進國家相當,有的甚至就是先進國家的產品。這些元件的投產與應用,使中國的潛艇探測技術和裝備有了長足的進步,指標性能與發達國家相當。一個國家的探測系統裝備水平很難用簡單的措辭來評價。對於中國這樣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基礎的國家,所謂落後僅僅是某些方面研製進度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中國海軍潛艇遠程攻擊理論中,艦載直升機是潛艇超視距攻擊的最主要的目標指示平臺。直8直升機具有大航程和大的載重,能夠用大孔徑雷達為潛艇指示目標

■ 反水面艦艇作戰能力

反水面艦艇作戰是中國海軍潛艇的重要使命之一,而目標探測能力是決定因素。與西方海軍一樣,中國海軍潛艇主要探測手段為雷達、聲吶和潛望鏡光電系統。潛艇安裝雷達天線孔徑有限,潛艇的主動雷達通常用於近程低空和水面探測。在公開發行的《當代海軍》雜誌上刊登的照片中,35潛艇上有平方余割天線和類似俄羅斯系統的大型電子偵察機天線。平方余割天線通常用來探測高空,而電子偵察機能夠在敵方雷達視距外發現諸如預警機、艦艇和反潛機的雷達信號,這類系統的通病是遠距離上精度不足。2003年悼念失事的361潛艇的照片中,35型潛艇上出現了類似衛星自動定向通信天線的桅頂裝置。雖然潛航中的潛艇進行通信需要將天線伸出海面,而定向衛星通信採用極低副瓣自動定向天線很難被截獲,處於靜默接收狀態下,幾乎無法發現30千米外通信中的潛艇天線。這些裝置的出現,與中國海軍反航母作戰思想密切相關,安裝這些系統的潛艇不僅能夠進行超視距協同作戰,還能夠具有比預警機更遠的偵察手段。目前潛艇電子偵察接收機能夠在預警機雷達探測距離數十千米外發現預警機雷達信號,而預警機雷達波段對潛艇桅桿探測距離僅幾千米,反潛機最大為30千米。由於水聲場的侷限,聲吶系統通常作為潛艇對近距離水面艦艇的探測手段,高精度的綜合聲吶和作戰系統的結合,能夠直接採取指揮儀法發動攻擊,而無需用傳統的潛望鏡和光電桅桿。潛望鏡很少有機會發揮作用,通常作為輔助手段。

潛艇反水面艦艇作戰的主要手段是魚雷和反艦導彈。在制導魚雷沒有正式裝備中國海軍潛艇前,主要是依靠蒸汽瓦斯直航魚雷實施齊射。這種經典的攻擊模式雖然在今天看來不合時宜,但是作為封鎖和打擊停泊場等作戰仍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中國最早的反艦自導魚雷是50年代從蘇聯引進的SEAT-60魚雷的仿製型號「魚-4」型魚雷,是一種潛射被動聲自導魚雷,最早於1961年裝備蘇聯海軍。中國由於引進時間接近中蘇關係破裂,很可能得到了樣品和少量技術資料,仿製都得從頭作起,這也是研製週期如此長的原因之一。被動聲自導魚雷用於低海況及攻擊雜訊控制不嚴格的民用船隻效果較好,而在高海況海面雜訊很大,攻擊現代作戰艦艇時效果並不理想。「魚-4」乙為同時發展的主被動聯合聲導魚雷,能夠在目標雜訊很小時,採用主動聲吶尋的。有消息稱中國正在為一種魚雷加裝線導,以修正過大的直航段誤差,所說的這種魚雷很可能是「魚-4」改進型。1986年中國開始重視尾流自導魚雷。尾流自導較被動聲導簡單可靠。一些被動聲自導魚雷很可能修改為尾流自導魚雷。90年代中國引進俄羅斯常規潛艇的同時,引進了一批TEST-71、TEST-96和53 -65型魚雷,但是沒有證實是否引進了相關生產技術。

潛射反艦導彈是現代潛艇作戰的重要手段,而且發展趨勢是逐漸成為主要攻擊手段。中國在80年代發展「鷹擊-8」型反艦導彈時,專門改造了一艘33G型潛艇。當時沒有相應的水下發射容器,只能水面狀態發射,甚至導彈彈翼沒有實現折疊。導彈最大射程僅有42千米,可見33G潛艇水面發射方式毫不可取。而在90年代39型潛艇服役後,從魚雷管發射潛射反艦導彈才實用化。中國定型列裝的反艦導彈為「鷹擊-82」型導彈,採用渦輪噴氣發動機,射程在150千米以上。這種導彈使中國潛艇具有了超視距作戰能力。此外中國海軍引進了俄羅斯的潛射反艦導彈,射程在200千米左右。

中國海軍潛艇在未來可能的衝突中將承擔主要進攻任務,反艦導彈將是最重要的遠程打擊手段。一艘能水下發射反艦導彈的攻擊型潛艇,將造成敵方反潛兵力極大的負擔,使反潛機需要警戒的範圍至少比搜尋攜帶「魚-4」魚雷的攻擊潛艇增加225倍,警戒整個海區的時間要增加25倍。中國海軍強調潛艇群作戰,這使得反潛機需要警戒的海區範圍更是成倍增長。國際上很多觀察文章認為中國海軍潛艇只有39型和91型具有水下發射反艦導彈的能力,而這種看法可能忽視了技術裝備的兼容和可推廣性。潛艇從魚雷管發射反艦導彈並不需要太多的複雜技術,僅僅是魚雷管後蓋需要做出改裝,將火控系統數據匯流排與發射容器內的導彈相連。而能夠發射「魚-5」型等線導魚雷的潛艇都具有這種發射管後蓋裝置連接火控系統。雖然魚雷控制數據與導彈不同,但只要修改軟體就能滿足導彈發射要求。導彈容器實質是類似魚雷的自航裝置,發射出管後,能夠自動上仰航行,以一定角度出水,感測器指示出水後,導彈點火起飛。對於自航容器和水下彈道擾動造成誤差完全可以通過導彈導航裝置進行自動校正。可見只要對老式潛艇稍作改動就能具有水下發射反艦導彈的能力。

有觀點認為老式潛艇信息獲取能力不足以支持發射導彈,實際上目前最先進的潛艇都不可能依靠本艇系統探測到50千米以外的目標,因此老式和新型潛艇在這方面的能力並沒有差異。超視距導彈攻擊都需要第三方平臺進行目標指示。中國海軍強調直升機作為目標指示平臺。在2003年中國海軍實現超遠程保密通信後,視距外目標指示將更加靈活。中國海軍潛艇目前大部分很可能都具有了反艦導彈發射能力,至少具有能夠很快增加發射反艦導彈能力的技術儲備。而各型潛艇遠程保密通信系統的普及,使新老型號的潛艇都能夠具有相同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 反潛作戰能力

1986年引進美國MK-46和義大利 A244S反潛魚雷對中國反潛技術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使中國海軍的反潛魚雷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對中國海軍潛艇的火控系統有很好的影響。中國通過與歐洲的軍事技術合作又獲得了先進的聲吶信號處理技術。同時90年代初,中國開始普及專用數字信號處理器的應用,美國市場上最先進的專用處理器和相關晶元也在中國市場上大量出現,中國的聲吶和雷達系統得益於這些技術的應用。採用先進的處理器,結合歐洲的感測器和信號處理技術,中國海軍聲吶技術在90年代中期有了很大的提高。裝備了具有反潛能力的作戰系統後,中國海軍潛艇的作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大陸近海是淺海,潛艇作戰將遇到很多干擾。由於潛艇水下通信不便,敵我識別困難,反潛作戰難以實施協同。由於潛艇交戰都在20千米左右的距離以內,因此更多則是採取劃分作戰區域,實行跨區域協同和各自在本區伏擊或遊獵作戰。35型潛艇的舷側聲吶陣使其能夠在停車飄浮或極低速航行中,對遠距離上的目標進行測距和側向,這使其具有比核潛艇主動聲吶更大的優勢。33型和35型潛艇全速航行時雜訊較淺海背景雜訊高15-30分貝,低速航行可以降到背景雜訊的125分貝以下,因此舷側聲吶陣對反潛作戰有革命性的意義,使中國海軍老式潛艇也能夠具有抗衡先進核動力潛艇的能力。此外33型和35型潛艇的雙槳能夠進行低速下的靈活轉向,而單槳潛艇在低速下舵效很差,在淺海潛艇對抗中,若改裝先進火控系統的老式雙槳潛艇應用得當的話,威懾作用不會比新型潛艇差。

中國海軍潛艇在使用反潛魚雷攻潛時,通常先設定魚雷的潛航深度、距離和自導開機距離。發射後,魚雷一邊向目標方位航行,一邊向下潛航。到指定深度後保持定深直航到開機點,然後開始末導搜索。丟失目標後,會繼續保持航向5秒,再沒有接觸到目標則開始回轉搜索。在魚雷攻擊過程中,潛艇聲吶系統用被動方式監視目標區。使用線導的「魚-5」型反潛魚雷時,還能夠在潛艇發現丟失目標後,將魚雷調整到重新追擊的方向。在淺海反潛時,魚雷採取主被動聯合聲導克服背景雜訊。這些攻擊模式與先進國家區別不大。而中國海軍有幾十年發展起來的自己的火控系統介面規程,在購進俄羅斯反潛魚雷後,國產潛艇作戰系統需要整合。


日本《SAPIO》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