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文化暴力:空氣中瀰漫著美女經濟的味道

空氣中到處瀰漫著美女經濟的味道。

早晨坐上公交車,掠過車窗的是一幅幅美女代言產品的廣告牌,身邊的小姐們興奮地談論著自己的美容計畫;來到辦公室翻開報紙,報導說某市擬將美女經濟當做本地城市名片,說某廠家請美女身著泳衣當眾洗澡推銷洗浴用具;打開電腦瀏覽網頁,「香車美女」和「豪宅美女」的廣告影像充斥在各個角落;逛書店時, 「美女作家」的字樣不時映入眼帘;晚上回到家打開電視,呵,這個在播「內衣模特大賽」,那個在放「電視模特大賽」。

應該說,作為一種經濟文化形態,美女經濟的產生有其合理性:美貌是一種天賦,美是可以作為個人文化資本的;人人皆有愛美之心,美是大眾文化永遠的亮色;逐利是商人的本性,美是可以作為商品促銷之引子的───可我們看到,因為缺乏規則約束和公德自律,美女經濟正走向氾濫和低俗化,利用女性的容貌、身體以及性的特徵來刺激消費,將女性物化、商品化、工具化,把女性當做花瓶、玩物───這已經形成一種文化暴力。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裏,男尊女卑的倫理綱常根深蒂固,廣大婦女受政權、神權、族權和夫權的束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這是一種倫理暴力;由於生理上的弱勢,婦女在家庭和社會上常常受到各種形式的侵犯,家庭暴力、性侵犯、性騷擾等───這是一種身體暴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日益普世的男女平等理念已消除了對女性的倫理暴力,日臻完善的婦女權益保護也在漸進地消除身體暴力,可一種新的暴力形式正在潛滋暗長,侵犯著女性的人格尊嚴和價值,耗散著婦女解放的文明成果───那就是美女經濟包含著的文化暴力。

氾濫成災,這是一種「損」人細無聲的「軟暴力」,它披著時尚的外衣,打著「美」的旗號,以「經濟」的名義,在文化暗示中誤導女性,文化壓力下塑造女性的形象焦慮,文化霸權下邊緣化女性的身份。

先看看文化暗示誤導女性的社會價值觀。一朝登上美女榜,不絕財譽滾滾來,一個個選美活動「造星」的成功,一場場商業包裝「輝煌」的誘惑,無孔不入的「美女經濟」正扭曲著女性的價值觀:歧視勞動和知識,寄託在形象上過多不切實際的期待,偏離了依靠勤奮學習和刻苦鑽研取得成功的正常途徑。更讓人憂心忡忡的是, 「美女經濟」已經滲透到了中小學,有人問小學生、中學生長大做什麼,一些學生竟脫口而出:「當美女!」「學得好不如幹得好,幹得好不如長得好」的觀點正侵蝕著青少年一代。

無疑,越來越多的女性整容,越來越興盛的美容業,見證著中國女性的形象焦慮,這種焦慮系美女經濟傳播的認同壓力所致。形象焦慮下,昔日的「為悅己者容」變成「為經濟而容」,形象上的自我強迫渙散了女性的創造精神。

更重要的是,「美女經濟」背後是一雙挑剔的男權眼光,這種文化霸權貶低著女性的獨立人格。「美女經濟」是一種眼球經濟,吸引誰的眼球呢?主要是男人的眼球,為誰而「美」呢?主要是迎合男性的口味,觀賞與被觀賞、消費與被消費,這種關係使兩性之間的差異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被強化,不利於女性追求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分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