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高校眾博導痛斥中國「博士不博」

中國內地二十四所知名高校的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聚首武漢大學,痛斥「博士不博」的同時,就中國博士生培養機制各抒己見。

中國博士生培養起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現已形成相當規模。但隨著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壓力的增大,博士生培養質量下滑現象嚴重。由武漢大學發起的博士生培養全國性高峰會議今天舉行,據稱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南京大學丁帆教授認為,很多博士生在完成相關課程後,便開始找工作,真正進入研究狀態的時間不到一年。這就導致其思考不夠,收集資料不足,只得用二手資料代替,甚至剽竊他人研究成果。他認為,教學方法是博士生培養機制的瓶頸,博士生導師應摒棄不對學生「滿堂灌」似乎對不住自己「飯碗」的觀念。

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陳國恩指出,當前的博士生培養存在學制年限以及「博」與「專」相協調等問題。隨著碩士研究生學制的改革,博士生的學制問題擺在了桌面,是實行兩年、三年還是四年?導師是否合格?導師的研究能力能否轉化成對博士生的指導能力?此外,博士生有發表一定數量研究論文的規定,這與潛心鑽研某領域作研究存在矛盾。

與會的四十餘名博導倡議,各高校在博士生培養上實行「導師組」模式,即一名主要導師加相關方向若干名導師,真正打破「私塾型」模式現狀,改變學術上的「近親繁殖」;在教學上提倡互動,鼓勵博士生多採取逆向思維方式,以培養研究能力;強調博士生打好研究基礎,淡化專業方向考試;在論文答辯上實行匿名制、導師迴避制,並實行網上公開。

新文化報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