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美國:北美洋插隊 漲價篇

記得九四年時,在北京一個人吃一頓麥當勞要用去三十來塊人民幣。與五塊錢一大碗的加州牛肉麵相比,算是很奢侈的消費了。但是,當一家三口人品著熱氣騰騰的炸薯條和咬一口一嘴兒香的乳酪,以及異國情調的環境,感覺上還是物超所值的。

十年前初到美國時,我們一家三口還是喜歡時不時地光顧麥當勞。不到五美元就可吃一份麥當勞對我們窮學生來說,可算是某種意義的口味改善了。美國的麥當勞品種比北京的多,花樣也多。比如我喜歡的Fillet Fish (魚片漢堡)就夾有生菜葉,酸黃瓜,還有色拉醬。薯條和飲料有大中小和超大等不同尺寸。不過,當初那種享受麥當勞的感覺全然沒有了。

隨著和女兒年紀的增加,因為要保持好身材,她對麥當勞不再有了當初那種不時渴望的要求。我和妻子也因人過四十,要重視飲食健康的問題。我們光顧麥當勞的機會就愈來愈少了。有時我們想,如果人人都和我們一樣想,這麥當勞可怎麼生存呀。

終於有一天,一家人被一家離家不遠新開張的麥當勞所蠱惑,又重新燃起了吃一頓麥當勞的激情。大家高高興興地來到這家麥當勞。女兒要了她喜愛的脆炸雞漢堡。妻子要了雞肉色拉,她永遠是信奉多吃蔬菜。我還是要了我鍾情的魚片漢堡。在等待的時刻,我在心裏回憶著過去美好的麥當勞經歷,努力想找回一點昔日那種享受麥當勞的感覺。

「三十四號」 隨著收款員的一聲吆喝,我們拿到了我們各自的餐包。

妻子第一個拿出她的色拉。「這麼小,就要五塊多錢。」

「新品種,你沒辦法對比。」 我試著去安慰她。

「這是大SIZE的薯條嗎?比Burger King的還小。什麼東西嗎。」 妻子看著女兒手中的炸薯條又繼續抱怨道。

「行了,行了。吃你的就得了。這麼大一杯色拉還堵不住你的嘴。」 我嘴上開導著妻子。 心裏也早已沒了享用一頓晚餐的感覺。 只想吃完快點離開。

吃完了薯條,我打開了我的漢堡包的包裝盒,期待著去看到我熟悉的魚片漢堡包。

「哎呀,這麥當勞快要關門了。」這次,是我抱怨起來了。因為在我的魚片漢堡包漢堡包中,除了魚片之外,生菜葉和酸黃瓜都全然不見了蹤影。而且,這麵包小到了與早餐的小餅一般。

「不來了,我是再不會來了。」 女兒也嚷了起來。

「難道,麥當勞的企業文化改變了?還是這世界本來就是這樣?」我在離開麥當勞時這樣自己問著自己。

金一/新大陸2005年三月於美國康涅狄格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