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有望破解太陽風之謎(圖)



起源號(Genesis)探測器


美國宇航局(NASA)的起源號(Genesis)探測器在完成任務後,於去年9月在地球上墜毀,但是它卻帶回了寶貴的太陽風粒子樣品。科學家日前已經對這些樣品進行了萃取分析,並有望發現太陽風的秘密。

此前,起源號已經花費了2年多的時間在太空中收集太陽風粒子,2004年9月8日,由於降落傘遲遲沒有打開,起源號沒能按照預定的程序,在進入大氣層後由直升飛機輔助著陸,而是以每小時310公里的速度「摔」了下來。

劇烈的撞擊摧毀了艙體,也導致艙內的部分樣品收集器皿受到地面土壤和水的污染。幸運的是,一些收集的資料和數據還有挽救的餘地。今年1月,華盛頓大學的 Charles Hohenberg和同事Alex Meshik從NASA的約翰遜空間中心獲得了一個腎形的鋁制收集器。「好在太陽風樣品還在」,Hohenberg說,「只需要在技術上作略微的調整,其他問題不大」。同時,一個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小組也獲得了一個金箔制的收集器,以分析其氮元素。另外,從3月1日開始,NASA開始陸續接受其他研究小組的請求,向他們開放從起源號上獲取的太陽風粒子樣品。

科學家表示,現在最重要的是如何解決樣品污染的問題。「樣品或多或少被水珠和泥漬所污染」,Meshik說,「像我們收到的鋁制收集器裡,就有一小部分被玷污,分析樣品的時候,我們必須盡力避免採集這部分數據」。通常情況下,這種鋁制收集器主要的任務是捕獲太陽風粒子中的惰性氣體,如氖、氬、氪、氙。而其他收集器的目標則針對太陽風的另外一些粒子。

由於地球固體物質中惰性氣體元素的含量非常稀少,所以「與收集其他物質的樣品不同,惰性氣體樣品的污染是最小的」,Hohenberg說。所以同質間污染的可能性比較小。

目前,NASA約翰遜空間中心打算把起源號的碎片「珍藏」起來,擔當起「圖書館」的角色。近日,他們拿出其中最小(大約3毫米到5毫米)的一片,已經能夠幫助科學家分析出太陽風的成分了。至於其他的碎片,NASA打算「秘而不宣」,留到日後技術發達的那天再從中獲益。

而在起源號事故原因的調查中發現,起源號的問題並不像人們最初所設想的是意外事故,而是由於設計失誤,使應該在減速狀態下彈出降落傘的感測器產生了故障。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