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從歷史上來說,最早的漢字甲骨文出現在距今三千多年以前的商朝。而現在的一些有研究的學士還可以解讀它。到了秦朝,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文字後的小篆,隸書,有興趣或有一定學識得人都人可以認識許多。而到了南北朝時候的楷書,則是大家都可認識的了。埃及文字雖比我們早了2000多年,但現在卻無人能解讀古埃及的文字了。再就是現在廣泛流行的英文,300年前沙翁的作品一般的本科生都是看不懂的。這首先就說明瞭中文的生命力和他遠大的發展前景。
中文的優越性最明顯的就是思維面廣闊。阮次山在一次「大時代,小故事」中談到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在數學上由於單音節發音,對數字的反應速度也更快。但在邏輯思維方面還是拼音文字較好,但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作為表意文字的漢語,由於可以自由組合新名詞新概念以至新思想,可以容納信息和知識爆炸的衝擊,無疑將發展為人類的共同語言,用這種語言來交流思想更加方便,更加豐富多彩。
語言的好壞其實取決於兩個方面,第一,是不是能夠用很少的記憶來掌握;第二,是不是能夠在有生之年掌握到比其他人更多的知識。用一句極限的話來講應該是:最好的語言是不學而知,但是所掌握的知識又最多的語言,或者說,學少而知多的語言。
為什麼說漢語是「學少而知多」的語言?因為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由於漢語使用了『聲'因而使得漢語的思維速度比英語快。普通話有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聲,連乘的結果是2900個聲音,但是能夠被利用的是2500個,而真正被用到普通話中的是1200個。英語與普通話相比,國際音標中,英語有20個母音和20個輔音,所以英語的聲音種類不會超過20×20=400個;反過來說,不在這四百個聲音之內的任何聲音都不被英語所承認,或者被認為是不正確的發音;這裡所說的不是「音節」。比較一下就會看出,漢語的發音種類是英語的3倍。
下面要說一下,為什麼聲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就越快。假設有一個僅會發兩種聲音的人,具體地講,他就會發a和b兩個音。根據電腦的理論,我們知道,他用這兩個符號依然可以表達整個世界。再假設,世界上僅有400種事物需要表達,那麼,一個英國人可以用每一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而僅會發兩個聲音的人,有時就不得不用九個發音來表達400種事物中的一件,因為二的九次方才大於400。比如,英國人用『i'代表『我'而僅會兩個聲音的人可能要用abbababba代表『我'這個概念。一般人每發桓鏨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漢語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