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鐘:大陸人陌生的中華文化 -- 明州大學《九評》研討會演講(三)

為黨文化所取代的中華文化之明顯特點:

  1、重道德
  中華人文始祖黃帝求道於廣成子,留給後人一個「道」字:「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見黃帝著《陰符經》開宗明義的第一句話)

  老子李耳五千言,深奧難懂,但題為《道德經》明確點明「道德」二字,通俗傳世。

  孔夫子問禮與老子,老子告知「仁、義、禮」是人類道德遞降的產物,「大道廢,有仁義」,孔丘不能理解,但極為嚮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他把自己定位於道與德之下的「仁」,孔丘說: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他要求學生首先在道德上身體力行,做到之後,才授以六藝(禮、樂、射、御、書、術),在人際關係上給學生提出具體而平易的規範:

  「弟子入:則孝(在家孝敬父母),
  出:則悌(出去待人如兄弟);
  謹而信(謹言慎行,守信用);
  泛愛眾(廣泛地去愛大眾);
  而親仁(重點親近仁德之人);
  行有餘力(以上都做到,若還余有精力),
  則以學文(用以上的規範做基礎,才能談到學文化)」。

  以這種教育觀,三千弟子中決沒有有學無德的秦檜,嚴嵩;絕培育不出9.11殺手、人肉炸彈、德國納粹蓋世太保、中共便衣警察或紅衛兵及9.11人類災難幸災樂禍的沒頭腦的假民族主義憤青。

  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七十二賢人純粹用道德來衡量:

  「雍也可使南面(仲雍可以作國王)」,東裡子產善於潤色文章,子貢善於經商,子路長於軍事,宰予可以從政、作官。但孔子不以才智而以道德排名,而德重在於行,七十二賢人中排名第一二的是:「德行:顏淵、閔子騫……」,孔子稱讚顏淵說:「一簞飼(用小竹簍當飯碗),一瓢飲(用瓢當水杯),曲肘(?)而枕之(曲肘代替枕頭),在陋巷(窮胡同),人不堪其憂(別人會憂愁不已),回也不改其樂(安貧樂道,顏回不改樂觀人生)。賢哉回也!」可見孔子對道德精神因素的重視。

  中華文化所要求的氣質與風度:
  「文質彬彬(文指外表,質指本質)」
  「溫(和)良(善)恭(敬)儉(樸)讓(禮讓)」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而不是梳頭、搶勛章、斥記者、帶鋼盔,俗不可耐,殺氣騰騰。

  2、重和諧

  太極圖是中華文化中的宇宙模型,相生相剋,相互制約,平衡而和諧,與鬥爭哲學相反,不是消滅對方,控制對方。《素書》中所謂「同類相依,同難相濟,同聲相應,同道相成」。

  3、重包容

  佛教亡於印度而傳於中土,中華對西方文(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