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在中西教育時差裡成長

這幾年來,小留學生出國求學蔚然成風。留學產業的飛快成長使西方主流社會一再驚嘆兩個事實:其一,中國小留學生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後經濟的起飛,這群孩子後面是一個經濟上升的國家對文化強勢的高度渴望。其二,西方主流社會對小留學生背後的中國式教育和文化相對還比較陌生。這種「陌生」使得主流文化逐漸對他們有了高度的興趣。時近新春,越來越多的小留生回溫過年,教育週刊特約了這組文章,以饗讀者。

  1.小留學生:感性之路理性選擇

  2004年3月,作為《南方週末》的一個作者,筆者就中國小留學生話題和紐西蘭教育部長切威.馬拉德先生進行過一次深入探討。馬拉德先生指出,目前紐西蘭留學工業正處於一個反思之中,他們意識到留學工業是一個發展的工業,在經濟互動之後,一個教育的、文化的互動將要來到,政府決定在幾年內更多地投入作好小留學生的服務和引導工作,希望確保這群孩子順利成長。

  那麼,小留學生走過的是一條怎樣的成長之路呢?通過數年調查、跟蹤採訪和同時對西方主流中學教育進行深入瞭解,我先後拍攝了短片「紐西蘭家書:一個女高中生的日記」;為《南方週末》撰寫了長篇調查《紐西蘭中國小留學生的生存報告》;並用一年時間深入主流中學,跟蹤拍攝長記錄片《我們不是垃圾:紐西蘭小學生生存備忘錄》,這部正在拍攝的記錄片於2004年10月入選紐西蘭記錄片雙年展,同年12月入選廣州國際記錄片電影節為展播作品。

  在兩次展播中,均引起大家的高度興趣,這足以說明中國小留學生之為世界所關注。

  在長期的觀察和瞭解中,我想用一句話來送給正徘徊於留學門邊的家長和孩子們:請理性地去選擇一條感性的路。

  理性,指的是意識到留學生要進入一個不同色彩的校園。要在留學前多對這種文化有所理解,準備,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更多的是瞭解雙方教育對孩子發展的人性訴求之不同,而在寬容的心理基礎上支持孩子度過生命中這次重大轉折。

  可以說,西方中學體現了成熟的「學生中心制」。因此,西方校園的氣氛是活潑和互動的,小留學生必須學會盡快融入這種氛圍中,而不是消極地將自己孤立起來,按照中國的方式繼續在西方學習和生活。學生對自己的定位,和老師關係的處理相應也是和中國學校不同的。這裡老師是比較重視和學生用平等方式溝通的,小留學生要利用這個資源,以幫助自己解決遇見的困難。

  感性,指的是每個孩子都是千差萬別的,千萬不要再用我們傳統的「精英教育」光環來套小留學生,要意識到這是一條感性的旅程,要為孩子諮Э瞥杉ㄖ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